工会

中医经络、穴位与养生

发布日期:2017-06-16    浏览次数:

  

省老年保健协会

保健知识培训班资料

 

中医经络、穴位与养生

                                 ——常小荣

 

一、经络的基本内容

(一)什么是经络

二千多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就有一个重要的名词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经:有路径的含义,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其特点是:直行、粗大。

络:有网络的含义,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遍布全身。

其特点是:纵横交错网络状,细小。

人体的经络是一个系统,它沟通内外、联系上下、纵横交错,使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构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是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的组成(见表1)。

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经脉与脏腑相属的关系而确定的。十二经脉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都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

其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名称。如将其中隶属于六脏、循行于四肢内侧的经脉称为阴经;隶属于六腑,循行于四肢外侧的经脉称为阳经。并根据阴阳衍化的道理分为三阴经三阳经,这样就订出了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等十二经脉名称(见表2)。

 

 

 

1经络系统的组成

 

手三阴经(肺、心包、心)

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

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足三阴经(脾、肝、肾)

十二经脉附属部分

十二经脉

 

督脉

任脉

冲脉

阳维脉

阳跷脉

带脉

阴维脉

阴跷脉

十二经别

十二皮部

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

 

 

 

 

 

 

经脉

 

十五络脉

 

 

络脉

 

 

 

 

 

 

 

十二经脉

脏腑

阴阳

手足

脏为阴、腑为阳

内为阴、外为阳

上为手、下为足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2 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名称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为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命名与分布概况

奇经之“奇”有两个含义,一读为qi(音骑),指奇特、奇异,不同于一般的意思。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除任、督外又无专属穴位,且“别道奇行”,故称“奇经”。一读为ji(音基),单也。因奇经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①任脉:行于腹、胸、颏下正中线,诸阴经均与之交会,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故称阴脉之海

②督脉:行于腰、背、头面正中线,诸阳经均与之焦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③冲脉:与足少阴经并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经等有联系,具有涵蓄十经气血的作用,故称十二经之海血海

④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具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的作用。

⑤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具有维系全身阴经的作用。

⑥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于督脉,具有维系全身阳经的作用

⑦阴蹻脉: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蹻脉会合,具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的作用。

 ⑧阳蹻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具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其它六条奇经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

3.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所别出处的腧穴命名。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联系。络脉对十二经脉的表里配属关系起着紧密联系的作用,沟通分布于肢体的表经和里经。其中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阴阳经的络脉相互交通连接。通过络脉的双重联系,进一步加强了表里两经的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功能)

《灵枢·经脉》记载:“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说明经络在生理、病理和疾病的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决死生---是因为经络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气血的作用。

处百病---是因为经络具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

调虚实---是因为经络具有传导感应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

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脏腑器官,奇经八脉沟通于十二经之间,经筋皮部联结了肢体筋肉皮肤,从而使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地联系起来,正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脏腑居于内,肢节居于外,其间是通过经络系统相联系。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濡润,才能发挥正常作用。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才能输布全身,以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如营气之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这就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就指明了经络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和营养全身的作用。

3.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具有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素问·气穴论》、

说“孙络”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这是因为孙络的分布范围很广,最先接触到病邪。当疾病侵犯时,孙络和卫气发挥了重要的抗御作用。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当体表受到病邪侵犯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针灸防病治病,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的作用。针刺中的得气

和气行现象都是经络传导感应的功能表现。人身经络之气发于周身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所以针刺操作的主要关键在于调气,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当经络或内脏机能失调时,通过针灸等刺激体表的一定穴位,经络可以将其治疗性刺激传导到有关的部位和脏腑,以发挥其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使阴阳平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在体内与脏腑有明确的属络关系。其中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手少阴心经属心系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十二经脉除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也存在着表里配对关系。《素问·血志形气篇》提出:“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关系: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时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三、腧穴的基本内容

(一)腧穴的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外部的特殊部位。

 疾病的反应处

腧穴

 

针灸的施术部位

 

 

 

(二)腧穴的发展

 第一阶段

无定位、无穴名、无归经

 

 

第二阶段

有定位、有穴名、无归经

 

有定位、有穴名、无归经

第三阶段

 

 

内经:160

甲乙经:349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针灸大成:359

针灸逢源:361

 

穴位发展数

 

 

 

 

 

(三)腧穴的分类

腧穴一般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1.经穴(362)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特点:有穴名、有定位、有归经。  经穴多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2.奇穴(114)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特点:有穴名、有定位、有奇效、无归经。

3.阿是穴(无数)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特点:无穴名、无定位、无归经,以痛为腧。阿是穴多当于病变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处。

(四)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1.近治作用

这是经穴、奇穴和阿是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时一切穴位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即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邻近作用还可包括较宽的范围,头和躯干部及分段选穴,都出于腧穴的邻近作用,如脏腑俞募穴的应用等。

2.远治作用

这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的主治特点。

这些穴位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这就是常说的“经络所通,主治所及”。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穴不但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胃肠以及更高部位的病症等。

3.特殊作用

包括有:双向调节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1)腧穴的双向调整作用:有的穴位可以根据病人病人的状态起治疗作用。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则能通便;

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则可加快心率。

2)腧穴的特异性调整作用:

有些穴位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大椎-----治外感发热;   至阴穴----矫正胎位;

合谷------牙痛;       少泽------通乳;

少商------咽痛;       阑尾穴----阑尾炎。

(五)腧穴定位法

腧穴定位法,又称取穴法,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以下就分体表标志、骨度分寸、手指同身寸和简便取穴四法进行介绍。

1.体表标志定位法

体表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位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标志,主要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分述如下。

1)固定标志

固定标志定位,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和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二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俯首显示最高的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等。在两骨分歧处,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分歧处取巨骨;胸骨下端与肋软骨分歧处取中庭等。此外,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这些可作背腰部穴的取穴标志。

2)活动标志

活动标志定位,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如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取。又如,曲池宜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外展上臂时肩峰前下方的凹陷中取肩髃;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取养老穴时,应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当尺骨小头桡侧骨缝中取之。

人体体表标志,尤其是固定标志的位置恒定不变,用这些标志定穴是准确性最高的取穴法,故此法是确定腧穴位置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全身腧穴中分布于体表标志处的仅限于部分穴位,所以此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杨上善说:“以此为定分,立经脉,并取空穴”。分部折寸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此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平伸,以中指端为准)也是七尺五寸。取用时,将设定的骨节两端之间的长度折成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现将全身各部骨度折量寸列表、图示如下(3,图1)。

1  常用骨度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如前发际不明,从眉心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

前额两发角之间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9

9

用于量头部的横寸

胸腹部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歧骨至脐中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

9

8

5

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1.6寸(天突穴至璇玑穴可作1寸,璇玑穴至中庭穴,各穴间可作1.6寸计算)

两乳头之间

8

胸腹部取穴横寸,可根据两乳头间的距离折量,女性可用锁骨中线代替

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尾骶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

21

6

背腰部腧穴以脊椎棘突作为定位标志。一般,两肩胛骨下角连线平第七胸椎棘突;两髂嵴连线平第四腰椎棘突

身侧部

腋以下至季胁

季胁以下至髀枢

12

9

季胁此指第11肋端下方

髀枢指股骨大转子高点

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9

 

12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下肢部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

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

 

18

13

内辅骨上廉指股骨内侧髁上缘

内辅骨下廉指胫骨内侧髁下缘

内踝尖指内踝向内的凸起处

髀枢至膝中

膝中至外踝尖

外踝尖至足底

19

16

3

臀横纹至膝中,可作14寸折量

膝中的水平线,前平膝盖下缘,后平膕横纹,屈膝时可平犊鼻穴

骨度分寸法通常是以体表标志为基准,测量全身各部的长度或宽度,实际上是体表标志定位法应用的扩大,可补充体表标志定位法的局限性,是临床上最常用、适用穴位最多、准确性较高的腧穴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比量法”和“指寸法”。此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三种。

1)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图2)。这种“同身寸”法与骨度分寸相比略为偏长,临床应用时应予注意。

2)拇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之宽度为1寸(图3)。与中指同身寸比较,拇指同身寸标志清晰,应用方便,故是指寸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

3)横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宽度为3寸(图4)。四横指为一夫,合三寸,故此法又称“一夫法”。横指同身寸也指寸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体表标志和骨度分寸是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手指比量,只能说是应用上法时的一种配合“手法”。

4.简便取穴

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

常用的简便取穴方法有:两手伸开,于虎口交叉,当食指端处取列缺;

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

两手自然下垂,于中指端处取风市;

垂肩屈肘于平肘尖处取章门;

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

简便取穴法通常仅作为取穴法的参考,临床应用时尽量以体表标志和骨度法为准。

1  常用骨度分寸示意图


1

 

 

 

 

 

4  横指同身寸

  3  拇指同身寸 

2  中指同身寸

 

四、什么是经络养生?

近年来,经络养生已经成为风靡一时的中医养生方法,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推拿、按摩,促使我们的身体自动排毒、消除病痛、提高身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解决困扰多数现代人的肥胖、酸痛、疲劳、失眠、便秘等健康问题。

人体有十二条主干线经络,也叫做“十二正经”。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经络内连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大网之中。所以身体哪里有病,这张网上就会有相应的铃铛响起来向我们报警求救。我们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条经的铃铛在响,就可以知道是哪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这在中医里有句术语,叫“诸病于内,必形于外”。人体有六脏(心、肝、脾、肺、肾五脏,再加心包)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每个脏腑都连接着一条经络,一共十二条经络。

  中医讲的“经络”,不等同于西医所指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有形的通路,经络由经脉及络脉组成,密布全身,负责运行“气”(能量)、“血”(精微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使身体各功能正常运作。

  中医认为,经络如果畅通无阻,气血得以顺利运行全身,脏腑、皮肉筋骨、关节及其他组织可获得滋养,身体便不会产生病痛;反之,如果因习惯不良,例如长期姿势不正确造成肌肉僵硬,使经络堵塞,气血运行被阻碍,气滞则血瘀,累积一段时间后会先出现疼痛不适,更严重就形成疾病。

  因此,保持经络畅通是中医养生保健的最高原则,从古至今,不断发展的各种治疗保健方法,如推拿按摩、针灸、气功、太极,及刮痧、拔罐……无一不在促进经络畅通。

什么是经络养生?经络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拔罐、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气,达到调和气血、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针法----是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

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薰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抽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按摩----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

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对人体无损伤与副作用。如能持之以恒,不失为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养生祛病良法。

五、经络养生的具体方法

(一)经络穴位点按疗法

 人体有十二条正经再加上奇经八脉共二十条经脉。但是主要的是十四条经脉。穴位有362,听起来就会让人望而却步、无从下手。其实,我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需要掌握的穴位总共也不过20多个。每天记住两个,十几天也就都烂熟于心了。而通过点揉刺激这20多个穴位,在养生防病方面却可收到好的效果。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十四经脉上的重要穴位。

1.为心脑血管保驾护航的心包经
  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行上肢内侧的中间。

心包经主治“手心发热,心跳不安,胸闷心烦,喜笑不休,臂肘屈伸不利”。现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与心脏、心血管有关的疾患。

下面就介绍几个心包经的常用穴大家。
  曲泽穴-----在肘横纹上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
  郄门穴-----在腕横纹上5郄穴在经络中具有特殊功效专门用于治疗急性病。治疗心绞痛
  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历来医家都把内关穴当成万能穴为治疗心、胸、肺、胃等疾患的要穴。据我的经验,此穴镇静安神的效果不错,可用于治疗心慌失眠;还有止呕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晕车。
  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此穴善治口臭,因为口臭源于心包经积热日久,灼伤血络或由脾虚湿浊上泛所致。大陵穴最能泻火祛湿。很多报道说大陵穴治疗足跟痛效果不错,您不妨一试,但我觉得点揉手掌根部与足跟相对应部位的痛点效果更佳(可在手掌根部仔细点揉探查一下),左脚跟痛就点揉左手掌根,右脚跟痛则点揉右手掌根。
   劳宫穴-----劳宫的简易取穴法就是虚握拳,中指指尖正抵的位置。比如说我们一紧张手心容易出汗,这就是因为汗为心的津液,手厥阴心包代替心行使功能,如果一紧张,人的气机就会乱,心包经就不能发挥收敛功能,就会使心液散出去,所以紧张的时候会出汗。有些人在紧张的时候会搓手,搓手就是刺激心包,让它发挥功能。所以我们

手心捂肚子-----心肾相交腹部属阴,是肾所藏的部位.用心包的劳宫穴包住腹部,可以让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手心搓脚心-----心肾相交脚心上有一个重要的穴位是肾经的涌泉穴,这个动作也是心肾相交。我建议大家五十岁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做。怎么做呢?交错手搓,就是用右手的手心搓左脚的脚心,左手的手心来搓右脚的脚心。每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没事就搓,可以治失眠、降血压。

2.胆经上的五大“英雄之穴”
  胆经----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外侧中间线。胆经上特效穴很多,可谓群英荟萃,下面先选出5位“精英”给大家介绍
  风池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此穴为风邪窝积之处,所以只要我们经常刺激此穴,那么风邪就没有藏身之所了。
  常揉风池穴,可预防和调治由风邪引起的众多疾病-----感冒头痛

常揉风池穴,可以治疗-----青少年的近视眼  
  肩井穴-----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右手随意搭在左肩上,右拇指贴于颈左侧,右中指尖下即为此穴。

此穴最善通经活络,消肿散结,善治“不通则痛”之症-----偏头痛、胃脘痛、乳房疼痛有即时缓解之效。

肩井穴善治------牙痛,若与大肠经的合谷穴同时按压,通常在30秒内,止痛效果就很明显。

拿捏肩井穴还可缓解坐骨神经痛,正所谓“下病上治”,若能同时用肘尖按揉臀部胆经的环跳穴,效果更佳。
  风市穴-----此穴最好找,直立,手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中指尖处即为此穴。   

可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

有安神之功效-----用按摩棒稍重一些点按此穴1分钟便会产生睡意,对改善失眠有很好的效果。
  阳陵泉穴-----在膝盖下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此穴善治胆囊之病------苦之症有特效。

刺激阳陵泉穴------改善肋间神经痛、肩肘关节痛、急性腰扭伤

3.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健脾
  在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后天之本”。运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长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能量。
  在饮食上,我们已经知道了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芡实粥、红枣牛肉、四季豆。另外我们还可选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

对于慢性病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按摩我们的脾经,这条经有许多非常有用的穴位。下面我就把主要的穴位介绍给大家
  隐白穴-----在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旁01寸。最善止血

大都穴-----善治脾虚大便无力,心中有火无食欲
  公孙穴-----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是治妇科痛的要穴
  血海穴-----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能治各种与血有关的疾病
  三阴交穴-----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生殖病专穴

地机穴-----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是治糖尿病必选穴位
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专祛湿毒

4.肾经是强壮一生的经脉
  肾是先天之本,是我们身体的根基。我们要及早培补它,时时加以呵护,千万不可让我们的根基动摇倾倒。下面介绍几个肾经大穴。
  太溪穴-----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此穴治疗范围极广,是个大补穴, 为补肾要穴,多按揉能够改善体质很多人觉得自己肾虚,如感觉腰膝酸软,头晕眼花,按按太溪,当时就会见效。

具体地说,太溪穴可以治疗足跟痛、失眠、耳聋、耳鸣、支气管哮喘、小儿抽动症、肾虚脱发、内耳眩晕症、高血压、遗精、遗尿、假性近视等。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此穴是治疗眼疾及咽喉痛的要穴,不论是急慢性扁桃体炎,还是咽炎、咽鼓管炎,都有很好的疗效。  

复溜穴-----在太溪穴直上2寸。具有通经活络,利水消肿,功效极多,与尺泽穴同用,疗效更好。
  可以治疗气血淤阻所致的慢性腰痛、膝关节肿痛、水肿少尿、月经不下、泌尿系统感染、溃疡伤口不愈诸症。

此穴还可以治疗夜间烦热失眠、咳喘盗汗、口干尿频,与肺经的尺泽穴同用,疗效更佳。  

5.胃经——多气多血的勇士
   胃经上行头面-----令我们脸色红润

下行膝足-------让我们步履矫健

激活这条能量的供给线,让它时时保持气血充足,那样我们就可以昂首挺胸,精力无穷。
  足三里-----是长寿第一要穴,常刺激可降血糖,治疗胃下垂、肌肉萎缩、痛风等,通治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病症,配合中脘和公孙穴,可迅速缓解胃痛;
  刺激丰隆穴-----可以消痰,让喉咙清爽。
  足三里穴----在膝眼下3寸向外旁开1横指。此穴功用太多。

第一,足三里为强壮穴,能增强体质

第二,足三里是胃经的合土穴,通治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病症

第三,中老年人艾灸足三罩,疗效往往更佳(小儿不灸此穴)
  丰隆穴-----只是此穴位置不太好找,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胫骨外侧2横指。

此穴疗效显著,我把它叫做“化痰穴”,凡是嗓子有痰咳不出的,点按此穴,当时就会喉咙清爽。

此穴肉厚而硬,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就对了。   
  6.主治各类咳嗽的肺经
  咳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时还经久不愈,让人烦恼不已。因为咳嗽不单源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常常难除病根,所以有“医不治喘”之说。咳嗽本身并非坏事,它是身体的一种自然保护反应。通过咳,排出肺中痰浊,以宣畅气机。但久咳伤肺,会破坏肺脏的正常生理结构。这时,我们需要及时去修补受损的肺脏,而刺激肺经就是最便捷的方法。
  云门穴-----前正中线任脉旁开6,锁骨下缘处。两手叉腰时,此处会有一个三角窝。

云门穴止咳平喘效果很好,还善治肩臂痛麻、颈淋巴结炎等。
  中府穴-----在云门下1,为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要穴,又是肺脾两经的会穴,所以同时可以治疗脾虚腹胀、气逆痰多、食欲不振诸症。若与后背肺俞穴同时点按,可有即时止咳之效。
  尺泽穴-----在肘横纹桡侧凹陷中。

本穴善清肺热,不但治热性咳嗽,还对咽喉炎和扁桃体炎有特效。

尺泽为肺经合穴,“合治逆气而泄”,所以此穴不但是治疗气喘要穴,对因饮食不洁引起的吐泻之症也卓有成效。
  孔最穴-----此穴有统领人体诸窍之义。凡窍之病,皆可用此穴调治,如耳痛、耳鸣、鼻塞、鼻出血。此穴还是治疗痔疮的要穴。另外,孔最还善调毛孔的开合,为治疗“热病汗不出”之第一要穴。孔最为肺经郄穴,郄治急症,所以此穴也可治急性咽炎、咳嗽、扁桃体炎。
  太渊穴-----此穴可治一切肺虚之症,对虚寒咳嗽、脾虚咳嗽,特别是表现为咳声无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为对症。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是一套具有强大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本介绍了人体经络的各种保健作用及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防治疾病的养生手段,希望大家活学活用,利用自己身体的“医疗系统”获得健康与长寿。

(二)艾灸与养生保健

1. 养生保健灸的定义

艾灸养生保健,是以点燃的艾绒或艾条等在体表的某些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其药物和艾燃烧以后所产生的温热的刺激作用,以达到调和气血、温通经络、煦养脏腑、益寿延年目的的一种方法古代医家称之为“逆灸”。保健灸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调养,是我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

2. 养生保健灸的历史渊源

艾灸运用于保健,已有悠久的历史。二千多年来,传统医学之理论和临床实践,始终贯彻着强身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早在

《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扁鹊心书》中亦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后世医籍,也常能看到防重于治之记载。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乱。综上所述,古代养生家在运用灸疗进行养生保健方面,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时至今日,养生保健灸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灸法养生,不但简便易行,为人们所喜爱,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

关于灼艾之法还有一个故事: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可见灼艾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有多强大!《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3.艾灸养生保健的经典名言

关于艾灸养生保健的经典名言,从古至今有很多。我们这里仅收集一些在民间流传甚久,而且朗朗上口的经典名言供读者使用。

1.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2.《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3.《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4.古人云:“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5.《孟子》云:“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6.《黄帝内经》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7.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8.《针灸资生经》曰:“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9.《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

10.《千金要方》中提出:“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

11.日本人云:“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

12.《针灸易学》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14.《备急灸法》曰:“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5.《庄子》曰:“..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6.《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

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7.《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火,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

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18.《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

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19.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0.《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

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

21.《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

延寿”之功。”

22.唐代韩愈《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

23.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4.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25.“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

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灸疗法的最好总结了。

4.养生保健灸的中医机理

艾灸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的原理包括了调节人体阴阳、调和人体气血、温通人体经络、扶正祛邪等。祖国医学认为:依据中医的阴阳理论,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就能保持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艾灸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起到养生保健作用,对于阴阳失衡的病患者,艾灸可以使其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从中医的气血理论来看,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机能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依据中医的经络理论,人体经络是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如果遭遇寒湿等病邪的侵犯,人体经络往往会遭受闭阻,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借助其药物和温热作用,温暖肌肤经脉,以活血通络,因此能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另外,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人的免疫功能正常,则抵抗力强,疾病便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中医认为,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养生作用。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扶正祛邪,都可以帮助人体保持机能的正常,起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

5. 保健灸疗的作用

1)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血运行具有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灸法其性温热,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2培补元气,预防疾病:《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可补阳壮阳,使真元充足、人体健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艾灸有培补元气、预防疾病之作用。

3)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指出:“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濡养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4)升举阳气,密固肤表:《灵枢·经脉》篇说:“陷下则灸之。”气虚下陷,清阳不得升散,则皮毛不任风寒,因而卫阳不同,腠理疏松。常施灸法,可以升举阳气,密固肌肤,抵御外邪,调和营卫,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6. 保健灸疗的操作要领

1)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

2)艾灸时间可在35分钟,最长1015分钟为宜。一般来说,健身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时间可略长。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 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3)施灸的时间,传统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壮数的多少来计箅。艾炷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形的用量单位,分大、中、小三种。如蚕豆大者为大炷,如黄豆大者为中炷,如麦粒大者为小炷。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一壮。实际应用时,可据体质强弱而选择。体质强者,宜用大炷,体质弱者,宜用小炷。

7. 保健灸疗的注意事项

(1)定时施灸: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类时刻受到自然环境改变的影响,尤其是气候变化。故每年、每季、每月、每日的定时施灸,能及时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

(2)贵在恒心:人们往往是在生病时急于求医,而平时则掉以轻心。故养生需要有耐心、恒心,贵在坚持,终身施灸,方可延年益寿。

(3)数法并灸:人体的五脏六腑互相关联,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当某一脏腑有病时常影响机体其他脏腑。故施灸时,可防病治病相结合,各种灸法齐上,还可以何其他保健养生方法相结合应用。

(4)防止晕灸晕灸虽属罕见,但亦应注意。在施灸中若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汗出、颜面苍白等症状,是为晕灸,应立即停止施灸,开窗通风。

(5)灸时禁忌不宜在过饥、过饱、酒醉、大恐、大怒、大渴时施灸,妇女经期时亦不宜施灸。

(6)慎防烫伤艾绒易燃,施灸时按语艾火跌落,谨防烫伤,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灸后要彻底熄灭艾火,慎防火灾。

8.常用养生保健灸穴位介绍

(1)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中指)。简便取穴法: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图5

5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具有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延年益寿之功。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具防老及强身作用。

【灸法】用艾条、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每次1520分钟,以穴位处稍红为度。隔日施灸1次,每月灸10次,或每月初一至初八(农历)连续施灸8天,效果更佳。(图67

 

 

 

6艾炷灸                7艾条灸

古代养生家主张常在此穴施疤痕灸,使灸疮延久不愈,可以强身益寿。“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这种灸法。现代研究证明,灸足三里穴确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一定影响。

2)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功效】具有复苏固脱、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延年益寿的作用。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灸715壮,每日1次,灸10次后停1020天,然后再灸。还可用间接灸法,如,将盐填脐心上,置艾炷灸之,有益寿延年之功。(图8

 

 

 

8艾条温和灸                     

3)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图9

 

9 关元

【功效】能温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为养生保健,强壮体质的重要穴位,也是老年常用的保健灸穴。长期施灸可壮一身之气,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可以主治诸虚劳损。此法唯孕妇不宜使用。对于阳气不足、身体衰弱、怕冷乏力以及遗精、早泄、阳痿、腹泻等均有防治作用。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施灸1020分钟,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周灸治l2次,秋冬季也可每日连续灸,灸10余次后停1020天,然后再灸。②艾炷隔姜灸:每次灸治1020分钟,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小。每日或隔日1次,或3日灸治1次,1015次为一疗程。(图10

 

 

 

 

 

 

10艾条温和灸            

4)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图11

11 气海

【功效】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常灸此穴能培补元气,调理气机,对于真元之气不足,下焦气机失调所致的腹泻、阳痿遗精、月经不调均可调理之。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O20分钟,隔121次,每月45次。自至小腹温热皮肤潮红为止。②艾炷灸:每次灸3壮,1次即可。也可以用发泡灸,每次57壮,10次为一疗程,间隔数日再灸。③艾炷隔附子灸:将附子研末,加面粉少许调和成糊状薄饼,约O.3O.5厘米厚,待稍干时用针扎数孔,放脐上,上置艾炷施灸。每次施灸35壮,每周灸治12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510日再灸。(图12

 

 

12艾条温和灸                

5中极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图13

13 中极

【功效】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痿早泄遗精,白浊,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灸510分钟。②艾炷灸715壮,隔日1次,每月灸56次。(图14

 

 

 

14艾条温和灸                         

6.膏肓

【定位】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图15

15 膏肓

【功效】具有宣通阳气、杀虫定喘的功效。《千金要方》中说:“此灸法,令人阳气康盛。”民间一般小孩长到1718岁时,都要灸此穴,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结核和感冒。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灸510分钟。②艾炷灸715壮,隔日1次,每月灸56次。

7.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图16

16中脘

【功效】为强壮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能调理肠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使人体的营养物质充足,气血旺盛。

【灸法】一般可用艾条温和灸、艾炷直接灸、艾炷隔姜灸,每次灸1020分钟,艾炷灸57壮,隔日1次,101个疗程。(图17

 

 

 

17艾条温和灸              

8.大椎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图18

18大椎

【功效】大椎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交会穴,总督一身之阳气,为振奋阳气,强壮保健的重要穴位。能防治各种虚损和感冒等病症。还可清脑宁神,增强智力,调节大脑功能。现代研究发现,大椎穴具有良好的消炎、退热、解痉、消除黄疸、预防流脑、流感,增加白细胞的作用。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和雀啄灸:每次5l0分钟,隔121次,每月10次。②艾炷灸:每次灸3壮,1次即可。也可以用发泡或无瘢痕灸,每次26壮,隔21次,或每周3次,连续灸13个月。(图19

 

 

19 艾条温和灸                     

9. 命门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图20

20命门

【功效】命门意指生命之门,是滋肾壮阳,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多用于肾气不足,形体虚寒者,尤以遗精、阳痿、早泄、带下、泄泻、肢冷腹寒者效果较佳。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灸36个月。

②艾炷直接灸:每次1015壮,隔日或351次。1个月为1疗程,连灸l3个疗程。③艾炷隔附子灸:将附子研末,加面粉少许调和成糊状薄饼,约0.30.5厘米厚,待稍干时用针扎数孔,放脐上,上置艾炷施灸,1饼灸干可以再换他饼继续施灸。每次施灸35壮,每日或隔日1次,连灸1个月。(图21

 

 

                                     21艾炷直接灸

10.三阴交

【定位】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图22

22

【功效】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肝肾、调经血、主生殖的作用。2425岁左右的青年人为预防生殖系统疾病可以常灸三阴交穴。现代研究证明,三阴交穴对泌尿、生殖、消化、内分泌、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皆有调整作用。

【灸法①艾条灸温和灸和雀啄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至少连续灸1个月。②艾炷灸:每次510壮,隔日或每周1次,连续灸13个月。(图23

 

 

23 艾条灸温和灸                  

11.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图24

24 涌泉

【功效】涌泉,足少阴肾经穴位。此穴能滋补肾之精气,增强脏腑的机能活动,强身抗衰,为老年人保健常用穴位之一。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有益寿延年之功效。

【灸法】⑴艾炷隔姜灸:每次灸治510壮,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小,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歇57天再灸。

⑵艾炷直接灸:每次灸35壮,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小,灸至皮肤有灼痛感时迅速更换艾炷,谨防起疱。(图25

 

 

 

25艾炷隔姜灸                    

注: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100下。

12. 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膑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图26

 

26 血海

【功效】血海穴为治疗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主要治疗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灸法】①艾条灸温和灸和雀啄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至少连续灸1个月。②艾炷灸:每次510壮,隔日或每周1次,连续灸13个月。

(图27

 

 

 

27艾条灸温和灸                  

(三)拔罐疗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拔罐法入门容易,具有廉、便、验等优点,因此,它的应用很普遍,不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家庭保健、疗疾的理想方法。

拔罐法,又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记载,历代中医文献中亦多论述。起初主要是外科治疗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的;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化,火罐的质料和拔罐的方法已有了改进和发展,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内、外、妇、儿科都有其适应证,并且经常和针刺配合使用。

 1. 操作方法

1)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罐有以下4种。

  ①竹罐

用直径35cm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cm810cm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罐口,使罐口光滑平正。竹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适于水煮;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

②玻璃罐

玻璃罐是在陶罐的基础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也可用广口罐头瓶代替。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观察所拔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便于随时掌握情况;缺点也是容易摔碎、损坏。

 2)罐的吸附方法

    罐的吸附方法是指排空罐内的空气,使之产生负压而吸附在拔罐部位的方法,常用的方法。   

    火吸法

火吸法是利用火在罐内燃烧时产生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闪火法 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酒精棉球1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让火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在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最常用的吸拔方法。但需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3)拔罐方法

   临床拔罐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

    ()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让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使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使用。

    ()走罐法

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罐口或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体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2. 适应证和禁忌证

1)拔罐疗法的适应证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枯等。

   2拔罐疗法的禁忌证

凡中度或重度心脏病、全身性水肿、有出血倾向(如血友病、紫癜病、咯血等)、白血病、高热、全身剧烈抽搐或痉挛、高度神经质、活动型肺结核、妇女月经期、皮肤失弹性、极度衰弱、醉酒、过度疲劳、过饥、过饱、过渴、全身性皮肤病、应拔部位有静脉曲张、癌肿、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破损,有疝气史、外伤骨折的局部以及孕妇腰侧部、腹部及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均禁用拔罐法。

3.特点及注意事项

1)特点

拔罐法入门容易,具有廉、便、验等优点,因此,它的应用很普遍,不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家庭保健、疗疾的理想方法。

2)注意事项

  ①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火罐容易脱落。

②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若应拔的部位有皱纹或火罐稍大不易吸拔时,可作一薄面饼,置于所拔部位,以增加局部面积,即可拔住。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③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⑤针刺或刺络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法,消毒后必须等碘酊、乙醇完全挥发后才能拔罐,以防灼伤皮肤。留针拔罐时,宜选用透明罐具,以便随时观察局部变化,要防止因肌肉收缩发生弯针、折针现象,避免将针撞到深处造成损伤。拔罐放血时,达到治疗所需的出血量即应起罐。为便于观察,宜选用透明罐具。出血量过多时,应立即起罐并按压止血。拔瘀血或脓肿时,若流出缓慢、皮肤有皱缩凹陷,说明瘀血或脓液基本拔出,当及时起罐。

(四)耳穴贴压疗法

耳穴贴压法是用质硬而光滑的植物种子或具有一定形状和质地的药物及制品粘贴在耳廓表面的穴位上,并施加一定压力,以刺激耳穴,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数千年来,中国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生活实践中,采用耳穴贴压疗法对内、外、妇、儿等各科病症的治疗和预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目前,对耳穴的刺激方法还有毫针刺法、耳穴埋针法、耳穴电刺激法、耳穴药物注射法、耳穴艾灸法等。因耳穴贴压法具有操作方便、无创伤、痛苦小、疗效可靠且能起到持续之疗效、病人易于接受的特点,故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耳穴治疗方法。随着近年来医学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发展,耳穴贴压疗法的贴压物、操作方法、适应范围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得耳穴贴压法更广泛地流传于民间。

1. 药籽贴压法操作方法

①材料药籽:最常用的药籽为生王不留行籽,亦可用莱菔子、决明子、黄荆子、急性子、油菜籽、白芥子等。选择好圆润光滑、大小适应的药籽后,将其用75%乙醇浸泡2030分钟,或用沸水漂烫片刻,捞出晾干,贮存于玻璃瓶中备用。

②贴压胶布:根据所选的贴压药籽,将医用胶布剪成0.6cm×0.6cm、或0.8cm×0.8cm的小方块,将药籽粘贴于中央,逐一排放在玻璃器皿中或耳压板上或塑料布上供治疗时使用。也可使用时随时制作。

③操作方法  先用75%乙醇拭净耳廓皮肤,用干棉球擦干。继而在耳廓前面从耳垂到耳尖部自下而上,耳廓背面从耳尖到耳垂部自上而下反复按摩35次。再用镊子夹起中间粘有压物的小方胶布,置于所选之穴区,并将其粘牢压紧。待各穴贴压完毕,即予以按压,直至耳廓发热潮红,并嘱病人按压自己每日按压34次,每次每穴按压1020下或12分钟,按压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一般, 可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贴籽一般保留35d,亦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每次贴压一侧耳廓,左右耳交替贴压,510次为1个疗程。

2.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耳穴治疗有三大作用,即预防、治疗和保健。故其适应证也包括这3个方面。

   ①预防  主要用于多种传染病的预防,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结膜炎等;亦可用于其他病症的预防,如输液血反应、晕车、晕船及竞技综合征等。

②保健  是近年来获得极大发展的项目,包括戒烟、戒酒似及减肥美容等。

③治疗  其范围最广,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A.多种疼痛性病症 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痛症,扭挫伤等外伤性痛症以及急腹痛、癌肿疼痛等,刺激耳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所以它还被作为外科手术针刺麻醉中的主要方法之一。

B.各种炎症性疾病 如大叶性肺炎、胸膜炎、急性和慢性肠胃炎、阑尾炎、胆囊炎、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腮腺炎、丹毒、末梢神经炎、面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C.多种功能紊乱性病症 如高血压、心律失常、遗尿、月经紊乱、癔病、面肌痉挛等。

    D.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等。

E.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如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F.多种传染性疾病 如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疟疾、菌痢等。

上述各种病症,不少只须单纯耳压治疗,有些则要求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应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小儿近视眼和胆石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禁忌症

    一般来说,耳穴治疗较为安全,没有绝对禁忌症。有下列情况宜注意:

①外耳有明显炎症或病变,如冻疮破溃、感染、溃疡及湿疹等,应暂停治疗。

②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或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用较强烈的穴位刺激方式。

 ③妇女怀孕期间宜慎用,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则禁用耳穴贴压疗法。

(五)护脚疗法

在讲护脚养生之前先大家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生活习惯上有一个不同的地方:西方人特别强调洗澡,而中国人特别强调洗脚。

原因:西方人特别强调洗澡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性是多食肉类,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痰就是湿气的凝聚,西方人多食肉则体味重,不仅要勤洗澡,还要喷香水以遮盖体味。

在中医观念里,洗脚的重要性远高于洗澡。中医认为,人的皮肤也属于呼吸系统。如果每天过分地洗澡的话,就会出一个问题:皮肤的开泄过度,那样的话对气机不好。而冼脚为什么好呢?因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开始,又是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结束,这六条经脉都走足,洗脚可以帮助我们疏理这六条经脉的经气。

我们的脚趾、脚面、足跟,甚至足底都布满了经脉和穴位,它们在脚上相互沟通,形成了一个小网,因此中国文化是特别强调洗脚的,而且泡脚是要泡到半个小时,泡到浑身微微出汗比较好。所以中国人在累的时候会泡泡脚来放松自己,这就是西方人和中国人在观念上存在的差异。

因为这六条经脉都走足部,所以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它有极密切的关系。例如,到更年期以后,有很多妇女觉得足跟疼,包括一些男性也会出现足跟痛。如果不懂经脉的话,在这些问题上就不容易清楚。我们的足跟主要是跟两条经有关系:一条是肾经,一条是膀胱经,实际上就是到了更年期,人体气机该收敛的时候却没有收敛,后天没有什么东西可收了,就得从肾经里调经气上来,即调肾经的老本,那么足跟就会出现疼痛。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老腿先老”,也就是人老脚先老。

中国古代还有一个说法

“春天洗脚,生阳固脱”-----就是说春天洗脚对身体特别好,可以生发阳气,固摄住阳气的外散。

“夏天洗脚,除湿去暑”-----就是去热,所以说夏天也要用热水洗脚,这样可以带来凉爽。

“秋天洗脚,润肺润肠”-----就是润燥干燥,肺津易伤,故秋天也要用热水洗脚,这样可以带来凉爽。

“冬天洗脚,暖丹和田”-----就是温煦冬天天气寒冷,寒从脚起,所以说最宜用热水洗脚,这样可以带来温暖的感觉

, x0000_t202 coordsize="21600,21600" path="m,l,21600r21600,l21600,xe" o:spt="202">

任脉

冲脉

阳维脉

阳跷脉

带脉

阴维脉

阴跷脉

十二经别

十二皮部

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

 

 

 

 

 

 

经脉

 

十五络脉

 

 

络脉

 

 

 

 

 

 

 

十二经脉

脏腑

阴阳

手足

脏为阴、腑为阳

内为阴、外为阳

上为手、下为足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2 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名称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为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命名与分布概况

奇经之“奇”有两个含义,一读为qi(音骑),指奇特、奇异,不同于一般的意思。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除任、督外又无专属穴位,且“别道奇行”,故称“奇经”。一读为ji(音基),单也。因奇经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①任脉:行于腹、胸、颏下正中线,诸阴经均与之交会,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故称阴脉之海

②督脉:行于腰、背、头面正中线,诸阳经均与之焦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③冲脉:与足少阴经并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经等有联系,具有涵蓄十经气血的作用,故称十二经之海血海

④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具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的作用。

⑤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具有维系全身阴经的作用。

⑥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于督脉,具有维系全身阳经的作用

⑦阴蹻脉: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蹻脉会合,具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的作用。

 ⑧阳蹻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具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其它六条奇经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

3.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所别出处的腧穴命名。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联系。络脉对十二经脉的表里配属关系起着紧密联系的作用,沟通分布于肢体的表经和里经。其中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阴阳经的络脉相互交通连接。通过络脉的双重联系,进一步加强了表里两经的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功能)

《灵枢·经脉》记载:“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说明经络在生理、病理和疾病的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决死生---是因为经络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气血的作用。

处百病---是因为经络具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

调虚实---是因为经络具有传导感应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

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脏腑器官,奇经八脉沟通于十二经之间,经筋皮部联结了肢体筋肉皮肤,从而使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地联系起来,正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脏腑居于内,肢节居于外,其间是通过经络系统相联系。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濡润,才能发挥正常作用。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才能输布全身,以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如营气之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这就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就指明了经络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和营养全身的作用。

3.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具有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素问·气穴论》、

说“孙络”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这是因为孙络的分布范围很广,最先接触到病邪。当疾病侵犯时,孙络和卫气发挥了重要的抗御作用。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当体表受到病邪侵犯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针灸防病治病,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的作用。针刺中的得气

和气行现象都是经络传导感应的功能表现。人身经络之气发于周身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所以针刺操作的主要关键在于调气,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当经络或内脏机能失调时,通过针灸等刺激体表的一定穴位,经络可以将其治疗性刺激传导到有关的部位和脏腑,以发挥其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使阴阳平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在体内与脏腑有明确的属络关系。其中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手少阴心经属心系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十二经脉除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也存在着表里配对关系。《素问·血志形气篇》提出:“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关系: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时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三、腧穴的基本内容

(一)腧穴的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外部的特殊部位。

 疾病的反应处

腧穴

 

针灸的施术部位

 

 

 

(二)腧穴的发展

 第一阶段

无定位、无穴名、无归经

 

 

第二阶段

有定位、有穴名、无归经

 

有定位、有穴名、无归经

第三阶段

 

 

内经:160

甲乙经:349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针灸大成:359

针灸逢源:361

 

穴位发展数

 

 

 

 

 

(三)腧穴的分类

腧穴一般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1.经穴(362)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特点:有穴名、有定位、有归经。  经穴多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2.奇穴(114)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特点:有穴名、有定位、有奇效、无归经。

3.阿是穴(无数)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特点:无穴名、无定位、无归经,以痛为腧。阿是穴多当于病变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处。

(四)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1.近治作用

这是经穴、奇穴和阿是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时一切穴位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即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邻近作用还可包括较宽的范围,头和躯干部及分段选穴,都出于腧穴的邻近作用,如脏腑俞募穴的应用等。

2.远治作用

这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的主治特点。

这些穴位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这就是常说的“经络所通,主治所及”。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穴不但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胃肠以及更高部位的病症等。

3.特殊作用

包括有:双向调节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1)腧穴的双向调整作用:有的穴位可以根据病人病人的状态起治疗作用。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则能通便;

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则可加快心率。

2)腧穴的特异性调整作用:

有些穴位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大椎-----治外感发热;   至阴穴----矫正胎位;

合谷------牙痛;       少泽------通乳;

少商------咽痛;       阑尾穴----阑尾炎。

(五)腧穴定位法

腧穴定位法,又称取穴法,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以下就分体表标志、骨度分寸、手指同身寸和简便取穴四法进行介绍。

1.体表标志定位法

体表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位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标志,主要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分述如下。

1)固定标志

固定标志定位,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和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二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俯首显示最高的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等。在两骨分歧处,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分歧处取巨骨;胸骨下端与肋软骨分歧处取中庭等。此外,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这些可作背腰部穴的取穴标志。

2)活动标志

活动标志定位,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如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取。又如,曲池宜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外展上臂时肩峰前下方的凹陷中取肩髃;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取养老穴时,应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当尺骨小头桡侧骨缝中取之。

人体体表标志,尤其是固定标志的位置恒定不变,用这些标志定穴是准确性最高的取穴法,故此法是确定腧穴位置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全身腧穴中分布于体表标志处的仅限于部分穴位,所以此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杨上善说:“以此为定分,立经脉,并取空穴”。分部折寸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此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平伸,以中指端为准)也是七尺五寸。取用时,将设定的骨节两端之间的长度折成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现将全身各部骨度折量寸列表、图示如下(3,图1)。

1  常用骨度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如前发际不明,从眉心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

前额两发角之间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9

9

用于量头部的横寸

胸腹部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歧骨至脐中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

9

8

5

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1.6寸(天突穴至璇玑穴可作1寸,璇玑穴至中庭穴,各穴间可作1.6寸计算)

两乳头之间

8

胸腹部取穴横寸,可根据两乳头间的距离折量,女性可用锁骨中线代替

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尾骶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

21

6

背腰部腧穴以脊椎棘突作为定位标志。一般,两肩胛骨下角连线平第七胸椎棘突;两髂嵴连线平第四腰椎棘突

身侧部

腋以下至季胁

季胁以下至髀枢

12

9

季胁此指第11肋端下方

髀枢指股骨大转子高点

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9

 

12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下肢部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

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

 

18

13

内辅骨上廉指股骨内侧髁上缘

内辅骨下廉指胫骨内侧髁下缘

内踝尖指内踝向内的凸起处

髀枢至膝中

膝中至外踝尖

外踝尖至足底

19

16

3

臀横纹至膝中,可作14寸折量

膝中的水平线,前平膝盖下缘,后平膕横纹,屈膝时可平犊鼻穴

骨度分寸法通常是以体表标志为基准,测量全身各部的长度或宽度,实际上是体表标志定位法应用的扩大,可补充体表标志定位法的局限性,是临床上最常用、适用穴位最多、准确性较高的腧穴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比量法”和“指寸法”。此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三种。

1)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图2)。这种“同身寸”法与骨度分寸相比略为偏长,临床应用时应予注意。

2)拇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之宽度为1寸(图3)。与中指同身寸比较,拇指同身寸标志清晰,应用方便,故是指寸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

3)横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宽度为3寸(图4)。四横指为一夫,合三寸,故此法又称“一夫法”。横指同身寸也指寸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体表标志和骨度分寸是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手指比量,只能说是应用上法时的一种配合“手法”。

4.简便取穴

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

常用的简便取穴方法有:两手伸开,于虎口交叉,当食指端处取列缺;

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

两手自然下垂,于中指端处取风市;

垂肩屈肘于平肘尖处取章门;

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

简便取穴法通常仅作为取穴法的参考,临床应用时尽量以体表标志和骨度法为准。

1  常用骨度分寸示意图


1

 

 

 

 

 

4  横指同身寸

  3  拇指同身寸 

2  中指同身寸

 

四、什么是经络养生?

近年来,经络养生已经成为风靡一时的中医养生方法,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推拿、按摩,促使我们的身体自动排毒、消除病痛、提高身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解决困扰多数现代人的肥胖、酸痛、疲劳、失眠、便秘等健康问题。

人体有十二条主干线经络,也叫做“十二正经”。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经络内连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大网之中。所以身体哪里有病,这张网上就会有相应的铃铛响起来向我们报警求救。我们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条经的铃铛在响,就可以知道是哪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这在中医里有句术语,叫“诸病于内,必形于外”。人体有六脏(心、肝、脾、肺、肾五脏,再加心包)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每个脏腑都连接着一条经络,一共十二条经络。

  中医讲的“经络”,不等同于西医所指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有形的通路,经络由经脉及络脉组成,密布全身,负责运行“气”(能量)、“血”(精微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使身体各功能正常运作。

  中医认为,经络如果畅通无阻,气血得以顺利运行全身,脏腑、皮肉筋骨、关节及其他组织可获得滋养,身体便不会产生病痛;反之,如果因习惯不良,例如长期姿势不正确造成肌肉僵硬,使经络堵塞,气血运行被阻碍,气滞则血瘀,累积一段时间后会先出现疼痛不适,更严重就形成疾病。

  因此,保持经络畅通是中医养生保健的最高原则,从古至今,不断发展的各种治疗保健方法,如推拿按摩、针灸、气功、太极,及刮痧、拔罐……无一不在促进经络畅通。

什么是经络养生?经络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拔罐、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气,达到调和气血、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针法----是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

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薰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抽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按摩----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

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对人体无损伤与副作用。如能持之以恒,不失为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养生祛病良法。

五、经络养生的具体方法

(一)经络穴位点按疗法

 人体有十二条正经再加上奇经八脉共二十条经脉。但是主要的是十四条经脉。穴位有362,听起来就会让人望而却步、无从下手。其实,我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需要掌握的穴位总共也不过20多个。每天记住两个,十几天也就都烂熟于心了。而通过点揉刺激这20多个穴位,在养生防病方面却可收到好的效果。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十四经脉上的重要穴位。

1.为心脑血管保驾护航的心包经
  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行上肢内侧的中间。

心包经主治“手心发热,心跳不安,胸闷心烦,喜笑不休,臂肘屈伸不利”。现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与心脏、心血管有关的疾患。

下面就介绍几个心包经的常用穴大家。
  曲泽穴-----在肘横纹上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
  郄门穴-----在腕横纹上5郄穴在经络中具有特殊功效专门用于治疗急性病。治疗心绞痛
  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历来医家都把内关穴当成万能穴为治疗心、胸、肺、胃等疾患的要穴。据我的经验,此穴镇静安神的效果不错,可用于治疗心慌失眠;还有止呕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晕车。
  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此穴善治口臭,因为口臭源于心包经积热日久,灼伤血络或由脾虚湿浊上泛所致。大陵穴最能泻火祛湿。很多报道说大陵穴治疗足跟痛效果不错,您不妨一试,但我觉得点揉手掌根部与足跟相对应部位的痛点效果更佳(可在手掌根部仔细点揉探查一下),左脚跟痛就点揉左手掌根,右脚跟痛则点揉右手掌根。
   劳宫穴-----劳宫的简易取穴法就是虚握拳,中指指尖正抵的位置。比如说我们一紧张手心容易出汗,这就是因为汗为心的津液,手厥阴心包代替心行使功能,如果一紧张,人的气机就会乱,心包经就不能发挥收敛功能,就会使心液散出去,所以紧张的时候会出汗。有些人在紧张的时候会搓手,搓手就是刺激心包,让它发挥功能。所以我们

手心捂肚子-----心肾相交腹部属阴,是肾所藏的部位.用心包的劳宫穴包住腹部,可以让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手心搓脚心-----心肾相交脚心上有一个重要的穴位是肾经的涌泉穴,这个动作也是心肾相交。我建议大家五十岁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做。怎么做呢?交错手搓,就是用右手的手心搓左脚的脚心,左手的手心来搓右脚的脚心。每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没事就搓,可以治失眠、降血压。

2.胆经上的五大“英雄之穴”
  胆经----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外侧中间线。胆经上特效穴很多,可谓群英荟萃,下面先选出5位“精英”给大家介绍
  风池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此穴为风邪窝积之处,所以只要我们经常刺激此穴,那么风邪就没有藏身之所了。
  常揉风池穴,可预防和调治由风邪引起的众多疾病-----感冒头痛

常揉风池穴,可以治疗-----青少年的近视眼  
  肩井穴-----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右手随意搭在左肩上,右拇指贴于颈左侧,右中指尖下即为此穴。

此穴最善通经活络,消肿散结,善治“不通则痛”之症-----偏头痛、胃脘痛、乳房疼痛有即时缓解之效。

肩井穴善治------牙痛,若与大肠经的合谷穴同时按压,通常在30秒内,止痛效果就很明显。

拿捏肩井穴还可缓解坐骨神经痛,正所谓“下病上治”,若能同时用肘尖按揉臀部胆经的环跳穴,效果更佳。
  风市穴-----此穴最好找,直立,手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中指尖处即为此穴。   

可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

有安神之功效-----用按摩棒稍重一些点按此穴1分钟便会产生睡意,对改善失眠有很好的效果。
  阳陵泉穴-----在膝盖下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此穴善治胆囊之病------苦之症有特效。

刺激阳陵泉穴------改善肋间神经痛、肩肘关节痛、急性腰扭伤

3.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健脾
  在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后天之本”。运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长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能量。
  在饮食上,我们已经知道了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芡实粥、红枣牛肉、四季豆。另外我们还可选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

对于慢性病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按摩我们的脾经,这条经有许多非常有用的穴位。下面我就把主要的穴位介绍给大家
  隐白穴-----在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旁01寸。最善止血

大都穴-----善治脾虚大便无力,心中有火无食欲
  公孙穴-----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是治妇科痛的要穴
  血海穴-----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能治各种与血有关的疾病
  三阴交穴-----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生殖病专穴

地机穴-----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是治糖尿病必选穴位
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专祛湿毒

4.肾经是强壮一生的经脉
  肾是先天之本,是我们身体的根基。我们要及早培补它,时时加以呵护,千万不可让我们的根基动摇倾倒。下面介绍几个肾经大穴。
  太溪穴-----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此穴治疗范围极广,是个大补穴, 为补肾要穴,多按揉能够改善体质很多人觉得自己肾虚,如感觉腰膝酸软,头晕眼花,按按太溪,当时就会见效。

具体地说,太溪穴可以治疗足跟痛、失眠、耳聋、耳鸣、支气管哮喘、小儿抽动症、肾虚脱发、内耳眩晕症、高血压、遗精、遗尿、假性近视等。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此穴是治疗眼疾及咽喉痛的要穴,不论是急慢性扁桃体炎,还是咽炎、咽鼓管炎,都有很好的疗效。  

复溜穴-----在太溪穴直上2寸。具有通经活络,利水消肿,功效极多,与尺泽穴同用,疗效更好。
  可以治疗气血淤阻所致的慢性腰痛、膝关节肿痛、水肿少尿、月经不下、泌尿系统感染、溃疡伤口不愈诸症。

此穴还可以治疗夜间烦热失眠、咳喘盗汗、口干尿频,与肺经的尺泽穴同用,疗效更佳。  

5.胃经——多气多血的勇士
   胃经上行头面-----令我们脸色红润

下行膝足-------让我们步履矫健

激活这条能量的供给线,让它时时保持气血充足,那样我们就可以昂首挺胸,精力无穷。
  足三里-----是长寿第一要穴,常刺激可降血糖,治疗胃下垂、肌肉萎缩、痛风等,通治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病症,配合中脘和公孙穴,可迅速缓解胃痛;
  刺激丰隆穴-----可以消痰,让喉咙清爽。
  足三里穴----在膝眼下3寸向外旁开1横指。此穴功用太多。

第一,足三里为强壮穴,能增强体质

第二,足三里是胃经的合土穴,通治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病症

第三,中老年人艾灸足三罩,疗效往往更佳(小儿不灸此穴)
  丰隆穴-----只是此穴位置不太好找,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胫骨外侧2横指。

此穴疗效显著,我把它叫做“化痰穴”,凡是嗓子有痰咳不出的,点按此穴,当时就会喉咙清爽。

此穴肉厚而硬,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就对了。   
  6.主治各类咳嗽的肺经
  咳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时还经久不愈,让人烦恼不已。因为咳嗽不单源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常常难除病根,所以有“医不治喘”之说。咳嗽本身并非坏事,它是身体的一种自然保护反应。通过咳,排出肺中痰浊,以宣畅气机。但久咳伤肺,会破坏肺脏的正常生理结构。这时,我们需要及时去修补受损的肺脏,而刺激肺经就是最便捷的方法。
  云门穴-----前正中线任脉旁开6,锁骨下缘处。两手叉腰时,此处会有一个三角窝。

云门穴止咳平喘效果很好,还善治肩臂痛麻、颈淋巴结炎等。
  中府穴-----在云门下1,为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要穴,又是肺脾两经的会穴,所以同时可以治疗脾虚腹胀、气逆痰多、食欲不振诸症。若与后背肺俞穴同时点按,可有即时止咳之效。
  尺泽穴-----在肘横纹桡侧凹陷中。

本穴善清肺热,不但治热性咳嗽,还对咽喉炎和扁桃体炎有特效。

尺泽为肺经合穴,“合治逆气而泄”,所以此穴不但是治疗气喘要穴,对因饮食不洁引起的吐泻之症也卓有成效。
  孔最穴-----此穴有统领人体诸窍之义。凡窍之病,皆可用此穴调治,如耳痛、耳鸣、鼻塞、鼻出血。此穴还是治疗痔疮的要穴。另外,孔最还善调毛孔的开合,为治疗“热病汗不出”之第一要穴。孔最为肺经郄穴,郄治急症,所以此穴也可治急性咽炎、咳嗽、扁桃体炎。
  太渊穴-----此穴可治一切肺虚之症,对虚寒咳嗽、脾虚咳嗽,特别是表现为咳声无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为对症。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是一套具有强大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本介绍了人体经络的各种保健作用及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防治疾病的养生手段,希望大家活学活用,利用自己身体的“医疗系统”获得健康与长寿。

(二)艾灸与养生保健

1. 养生保健灸的定义

艾灸养生保健,是以点燃的艾绒或艾条等在体表的某些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其药物和艾燃烧以后所产生的温热的刺激作用,以达到调和气血、温通经络、煦养脏腑、益寿延年目的的一种方法古代医家称之为“逆灸”。保健灸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调养,是我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

2. 养生保健灸的历史渊源

艾灸运用于保健,已有悠久的历史。二千多年来,传统医学之理论和临床实践,始终贯彻着强身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早在

《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扁鹊心书》中亦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后世医籍,也常能看到防重于治之记载。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乱。综上所述,古代养生家在运用灸疗进行养生保健方面,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时至今日,养生保健灸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灸法养生,不但简便易行,为人们所喜爱,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

关于灼艾之法还有一个故事: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可见灼艾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有多强大!《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3.艾灸养生保健的经典名言

关于艾灸养生保健的经典名言,从古至今有很多。我们这里仅收集一些在民间流传甚久,而且朗朗上口的经典名言供读者使用。

1.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2.《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3.《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4.古人云:“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5.《孟子》云:“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6.《黄帝内经》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7.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8.《针灸资生经》曰:“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9.《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

10.《千金要方》中提出:“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

11.日本人云:“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

12.《针灸易学》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14.《备急灸法》曰:“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5.《庄子》曰:“..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6.《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

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7.《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火,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

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18.《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

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19.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0.《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

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

21.《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

延寿”之功。”

22.唐代韩愈《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

23.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4.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25.“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

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灸疗法的最好总结了。

4.养生保健灸的中医机理

艾灸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的原理包括了调节人体阴阳、调和人体气血、温通人体经络、扶正祛邪等。祖国医学认为:依据中医的阴阳理论,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就能保持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艾灸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起到养生保健作用,对于阴阳失衡的病患者,艾灸可以使其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从中医的气血理论来看,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机能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依据中医的经络理论,人体经络是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如果遭遇寒湿等病邪的侵犯,人体经络往往会遭受闭阻,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借助其药物和温热作用,温暖肌肤经脉,以活血通络,因此能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另外,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人的免疫功能正常,则抵抗力强,疾病便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中医认为,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养生作用。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扶正祛邪,都可以帮助人体保持机能的正常,起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

5. 保健灸疗的作用

1)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血运行具有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灸法其性温热,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2培补元气,预防疾病:《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可补阳壮阳,使真元充足、人体健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艾灸有培补元气、预防疾病之作用。

3)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指出:“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濡养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4)升举阳气,密固肤表:《灵枢·经脉》篇说:“陷下则灸之。”气虚下陷,清阳不得升散,则皮毛不任风寒,因而卫阳不同,腠理疏松。常施灸法,可以升举阳气,密固肌肤,抵御外邪,调和营卫,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6. 保健灸疗的操作要领

1)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

2)艾灸时间可在35分钟,最长1015分钟为宜。一般来说,健身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时间可略长。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 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3)施灸的时间,传统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壮数的多少来计箅。艾炷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形的用量单位,分大、中、小三种。如蚕豆大者为大炷,如黄豆大者为中炷,如麦粒大者为小炷。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一壮。实际应用时,可据体质强弱而选择。体质强者,宜用大炷,体质弱者,宜用小炷。

7. 保健灸疗的注意事项

(1)定时施灸: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类时刻受到自然环境改变的影响,尤其是气候变化。故每年、每季、每月、每日的定时施灸,能及时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

(2)贵在恒心:人们往往是在生病时急于求医,而平时则掉以轻心。故养生需要有耐心、恒心,贵在坚持,终身施灸,方可延年益寿。

(3)数法并灸:人体的五脏六腑互相关联,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当某一脏腑有病时常影响机体其他脏腑。故施灸时,可防病治病相结合,各种灸法齐上,还可以何其他保健养生方法相结合应用。

(4)防止晕灸晕灸虽属罕见,但亦应注意。在施灸中若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汗出、颜面苍白等症状,是为晕灸,应立即停止施灸,开窗通风。

(5)灸时禁忌不宜在过饥、过饱、酒醉、大恐、大怒、大渴时施灸,妇女经期时亦不宜施灸。

(6)慎防烫伤艾绒易燃,施灸时按语艾火跌落,谨防烫伤,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灸后要彻底熄灭艾火,慎防火灾。

8.常用养生保健灸穴位介绍

(1)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中指)。简便取穴法: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图5

5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具有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延年益寿之功。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具防老及强身作用。

【灸法】用艾条、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每次1520分钟,以穴位处稍红为度。隔日施灸1次,每月灸10次,或每月初一至初八(农历)连续施灸8天,效果更佳。(图67

 

 

 

6艾炷灸                7艾条灸

古代养生家主张常在此穴施疤痕灸,使灸疮延久不愈,可以强身益寿。“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这种灸法。现代研究证明,灸足三里穴确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一定影响。

2)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功效】具有复苏固脱、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延年益寿的作用。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灸715壮,每日1次,灸10次后停1020天,然后再灸。还可用间接灸法,如,将盐填脐心上,置艾炷灸之,有益寿延年之功。(图8

 

 

 

8艾条温和灸                     

3)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图9

 

9 关元

【功效】能温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为养生保健,强壮体质的重要穴位,也是老年常用的保健灸穴。长期施灸可壮一身之气,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可以主治诸虚劳损。此法唯孕妇不宜使用。对于阳气不足、身体衰弱、怕冷乏力以及遗精、早泄、阳痿、腹泻等均有防治作用。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施灸1020分钟,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周灸治l2次,秋冬季也可每日连续灸,灸10余次后停1020天,然后再灸。②艾炷隔姜灸:每次灸治1020分钟,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小。每日或隔日1次,或3日灸治1次,1015次为一疗程。(图10

 

 

 

 

 

 

10艾条温和灸            

4)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图11

11 气海

【功效】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常灸此穴能培补元气,调理气机,对于真元之气不足,下焦气机失调所致的腹泻、阳痿遗精、月经不调均可调理之。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O20分钟,隔121次,每月45次。自至小腹温热皮肤潮红为止。②艾炷灸:每次灸3壮,1次即可。也可以用发泡灸,每次57壮,10次为一疗程,间隔数日再灸。③艾炷隔附子灸:将附子研末,加面粉少许调和成糊状薄饼,约O.3O.5厘米厚,待稍干时用针扎数孔,放脐上,上置艾炷施灸。每次施灸35壮,每周灸治12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510日再灸。(图12

 

 

12艾条温和灸                

5中极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图13

13 中极

【功效】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痿早泄遗精,白浊,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灸510分钟。②艾炷灸715壮,隔日1次,每月灸56次。(图14

 

 

 

14艾条温和灸                         

6.膏肓

【定位】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图15

15 膏肓

【功效】具有宣通阳气、杀虫定喘的功效。《千金要方》中说:“此灸法,令人阳气康盛。”民间一般小孩长到1718岁时,都要灸此穴,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结核和感冒。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灸510分钟。②艾炷灸715壮,隔日1次,每月灸56次。

7.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图16

16中脘

【功效】为强壮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能调理肠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使人体的营养物质充足,气血旺盛。

【灸法】一般可用艾条温和灸、艾炷直接灸、艾炷隔姜灸,每次灸1020分钟,艾炷灸57壮,隔日1次,101个疗程。(图17

 

 

 

17艾条温和灸              

8.大椎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图18

18大椎

【功效】大椎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交会穴,总督一身之阳气,为振奋阳气,强壮保健的重要穴位。能防治各种虚损和感冒等病症。还可清脑宁神,增强智力,调节大脑功能。现代研究发现,大椎穴具有良好的消炎、退热、解痉、消除黄疸、预防流脑、流感,增加白细胞的作用。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和雀啄灸:每次5l0分钟,隔121次,每月10次。②艾炷灸:每次灸3壮,1次即可。也可以用发泡或无瘢痕灸,每次26壮,隔21次,或每周3次,连续灸13个月。(图19

 

 

19 艾条温和灸                     

9. 命门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图20

20命门

【功效】命门意指生命之门,是滋肾壮阳,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多用于肾气不足,形体虚寒者,尤以遗精、阳痿、早泄、带下、泄泻、肢冷腹寒者效果较佳。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灸36个月。

②艾炷直接灸:每次1015壮,隔日或351次。1个月为1疗程,连灸l3个疗程。③艾炷隔附子灸:将附子研末,加面粉少许调和成糊状薄饼,约0.30.5厘米厚,待稍干时用针扎数孔,放脐上,上置艾炷施灸,1饼灸干可以再换他饼继续施灸。每次施灸35壮,每日或隔日1次,连灸1个月。(图21

 

 

                                     21艾炷直接灸

10.三阴交

【定位】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图22

22

【功效】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肝肾、调经血、主生殖的作用。2425岁左右的青年人为预防生殖系统疾病可以常灸三阴交穴。现代研究证明,三阴交穴对泌尿、生殖、消化、内分泌、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皆有调整作用。

【灸法①艾条灸温和灸和雀啄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至少连续灸1个月。②艾炷灸:每次510壮,隔日或每周1次,连续灸13个月。(图23

 

 

23 艾条灸温和灸                  

11.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图24

24 涌泉

【功效】涌泉,足少阴肾经穴位。此穴能滋补肾之精气,增强脏腑的机能活动,强身抗衰,为老年人保健常用穴位之一。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有益寿延年之功效。

【灸法】⑴艾炷隔姜灸:每次灸治510壮,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小,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歇57天再灸。

⑵艾炷直接灸:每次灸35壮,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小,灸至皮肤有灼痛感时迅速更换艾炷,谨防起疱。(图25

 

 

 

25艾炷隔姜灸                    

注: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100下。

12. 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膑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图26

 

26 血海

【功效】血海穴为治疗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主要治疗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灸法】①艾条灸温和灸和雀啄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至少连续灸1个月。②艾炷灸:每次510壮,隔日或每周1次,连续灸13个月。

(图27

 

 

 

27艾条灸温和灸                  

(三)拔罐疗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拔罐法入门容易,具有廉、便、验等优点,因此,它的应用很普遍,不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家庭保健、疗疾的理想方法。

拔罐法,又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记载,历代中医文献中亦多论述。起初主要是外科治疗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的;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化,火罐的质料和拔罐的方法已有了改进和发展,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内、外、妇、儿科都有其适应证,并且经常和针刺配合使用。

 1. 操作方法

1)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罐有以下4种。

  ①竹罐

用直径35cm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cm810cm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罐口,使罐口光滑平正。竹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适于水煮;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

②玻璃罐

玻璃罐是在陶罐的基础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也可用广口罐头瓶代替。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观察所拔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便于随时掌握情况;缺点也是容易摔碎、损坏。

 2)罐的吸附方法

    罐的吸附方法是指排空罐内的空气,使之产生负压而吸附在拔罐部位的方法,常用的方法。   

    火吸法

火吸法是利用火在罐内燃烧时产生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闪火法 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酒精棉球1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让火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在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最常用的吸拔方法。但需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3)拔罐方法

   临床拔罐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

    ()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让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使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使用。

    ()走罐法

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罐口或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体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2. 适应证和禁忌证

1)拔罐疗法的适应证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枯等。

   2拔罐疗法的禁忌证

凡中度或重度心脏病、全身性水肿、有出血倾向(如血友病、紫癜病、咯血等)、白血病、高热、全身剧烈抽搐或痉挛、高度神经质、活动型肺结核、妇女月经期、皮肤失弹性、极度衰弱、醉酒、过度疲劳、过饥、过饱、过渴、全身性皮肤病、应拔部位有静脉曲张、癌肿、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破损,有疝气史、外伤骨折的局部以及孕妇腰侧部、腹部及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均禁用拔罐法。

3.特点及注意事项

1)特点

拔罐法入门容易,具有廉、便、验等优点,因此,它的应用很普遍,不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家庭保健、疗疾的理想方法。

2)注意事项

  ①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火罐容易脱落。

②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若应拔的部位有皱纹或火罐稍大不易吸拔时,可作一薄面饼,置于所拔部位,以增加局部面积,即可拔住。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③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⑤针刺或刺络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法,消毒后必须等碘酊、乙醇完全挥发后才能拔罐,以防灼伤皮肤。留针拔罐时,宜选用透明罐具,以便随时观察局部变化,要防止因肌肉收缩发生弯针、折针现象,避免将针撞到深处造成损伤。拔罐放血时,达到治疗所需的出血量即应起罐。为便于观察,宜选用透明罐具。出血量过多时,应立即起罐并按压止血。拔瘀血或脓肿时,若流出缓慢、皮肤有皱缩凹陷,说明瘀血或脓液基本拔出,当及时起罐。

(四)耳穴贴压疗法

耳穴贴压法是用质硬而光滑的植物种子或具有一定形状和质地的药物及制品粘贴在耳廓表面的穴位上,并施加一定压力,以刺激耳穴,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数千年来,中国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生活实践中,采用耳穴贴压疗法对内、外、妇、儿等各科病症的治疗和预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目前,对耳穴的刺激方法还有毫针刺法、耳穴埋针法、耳穴电刺激法、耳穴药物注射法、耳穴艾灸法等。因耳穴贴压法具有操作方便、无创伤、痛苦小、疗效可靠且能起到持续之疗效、病人易于接受的特点,故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耳穴治疗方法。随着近年来医学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发展,耳穴贴压疗法的贴压物、操作方法、适应范围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得耳穴贴压法更广泛地流传于民间。

1. 药籽贴压法操作方法

①材料药籽:最常用的药籽为生王不留行籽,亦可用莱菔子、决明子、黄荆子、急性子、油菜籽、白芥子等。选择好圆润光滑、大小适应的药籽后,将其用75%乙醇浸泡2030分钟,或用沸水漂烫片刻,捞出晾干,贮存于玻璃瓶中备用。

②贴压胶布:根据所选的贴压药籽,将医用胶布剪成0.6cm×0.6cm、或0.8cm×0.8cm的小方块,将药籽粘贴于中央,逐一排放在玻璃器皿中或耳压板上或塑料布上供治疗时使用。也可使用时随时制作。

③操作方法  先用75%乙醇拭净耳廓皮肤,用干棉球擦干。继而在耳廓前面从耳垂到耳尖部自下而上,耳廓背面从耳尖到耳垂部自上而下反复按摩35次。再用镊子夹起中间粘有压物的小方胶布,置于所选之穴区,并将其粘牢压紧。待各穴贴压完毕,即予以按压,直至耳廓发热潮红,并嘱病人按压自己每日按压34次,每次每穴按压1020下或12分钟,按压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一般, 可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贴籽一般保留35d,亦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每次贴压一侧耳廓,左右耳交替贴压,510次为1个疗程。

2.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耳穴治疗有三大作用,即预防、治疗和保健。故其适应证也包括这3个方面。

   ①预防  主要用于多种传染病的预防,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结膜炎等;亦可用于其他病症的预防,如输液血反应、晕车、晕船及竞技综合征等。

②保健  是近年来获得极大发展的项目,包括戒烟、戒酒似及减肥美容等。

③治疗  其范围最广,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A.多种疼痛性病症 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痛症,扭挫伤等外伤性痛症以及急腹痛、癌肿疼痛等,刺激耳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所以它还被作为外科手术针刺麻醉中的主要方法之一。

B.各种炎症性疾病 如大叶性肺炎、胸膜炎、急性和慢性肠胃炎、阑尾炎、胆囊炎、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腮腺炎、丹毒、末梢神经炎、面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C.多种功能紊乱性病症 如高血压、心律失常、遗尿、月经紊乱、癔病、面肌痉挛等。

    D.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等。

E.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如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F.多种传染性疾病 如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疟疾、菌痢等。

上述各种病症,不少只须单纯耳压治疗,有些则要求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应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小儿近视眼和胆石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禁忌症

    一般来说,耳穴治疗较为安全,没有绝对禁忌症。有下列情况宜注意:

①外耳有明显炎症或病变,如冻疮破溃、感染、溃疡及湿疹等,应暂停治疗。

②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或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用较强烈的穴位刺激方式。

 ③妇女怀孕期间宜慎用,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则禁用耳穴贴压疗法。

(五)护脚疗法

在讲护脚养生之前先大家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生活习惯上有一个不同的地方:西方人特别强调洗澡,而中国人特别强调洗脚。

原因:西方人特别强调洗澡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性是多食肉类,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痰就是湿气的凝聚,西方人多食肉则体味重,不仅要勤洗澡,还要喷香水以遮盖体味。

在中医观念里,洗脚的重要性远高于洗澡。中医认为,人的皮肤也属于呼吸系统。如果每天过分地洗澡的话,就会出一个问题:皮肤的开泄过度,那样的话对气机不好。而冼脚为什么好呢?因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开始,又是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结束,这六条经脉都走足,洗脚可以帮助我们疏理这六条经脉的经气。

我们的脚趾、脚面、足跟,甚至足底都布满了经脉和穴位,它们在脚上相互沟通,形成了一个小网,因此中国文化是特别强调洗脚的,而且泡脚是要泡到半个小时,泡到浑身微微出汗比较好。所以中国人在累的时候会泡泡脚来放松自己,这就是西方人和中国人在观念上存在的差异。

因为这六条经脉都走足部,所以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它有极密切的关系。例如,到更年期以后,有很多妇女觉得足跟疼,包括一些男性也会出现足跟痛。如果不懂经脉的话,在这些问题上就不容易清楚。我们的足跟主要是跟两条经有关系:一条是肾经,一条是膀胱经,实际上就是到了更年期,人体气机该收敛的时候却没有收敛,后天没有什么东西可收了,就得从肾经里调经气上来,即调肾经的老本,那么足跟就会出现疼痛。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老腿先老”,也就是人老脚先老。

中国古代还有一个说法

“春天洗脚,生阳固脱”-----就是说春天洗脚对身体特别好,可以生发阳气,固摄住阳气的外散。

“夏天洗脚,除湿去暑”-----就是去热,所以说夏天也要用热水洗脚,这样可以带来凉爽。

“秋天洗脚,润肺润肠”-----就是润燥干燥,肺津易伤,故秋天也要用热水洗脚,这样可以带来凉爽。

“冬天洗脚,暖丹和田”-----就是温煦冬天天气寒冷,寒从脚起,所以说最宜用热水洗脚,这样可以带来温暖的感觉

, x0000_t202 coordsize="21600,21600" path="m,l,21600r21600,l21600,xe" o:spt="202">

任脉

冲脉

阳维脉

阳跷脉

带脉

阴维脉

阴跷脉

十二经别

十二皮部

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

 

 

 

 

 

 

经脉

 

十五络脉

 

 

络脉

 

 

 

 

 

 

 

十二经脉

脏腑

阴阳

手足

脏为阴、腑为阳

内为阴、外为阳

上为手、下为足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2 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名称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为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命名与分布概况

奇经之“奇”有两个含义,一读为qi(音骑),指奇特、奇异,不同于一般的意思。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除任、督外又无专属穴位,且“别道奇行”,故称“奇经”。一读为ji(音基),单也。因奇经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①任脉:行于腹、胸、颏下正中线,诸阴经均与之交会,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故称阴脉之海

②督脉:行于腰、背、头面正中线,诸阳经均与之焦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③冲脉:与足少阴经并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经等有联系,具有涵蓄十经气血的作用,故称十二经之海血海

④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具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的作用。

⑤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具有维系全身阴经的作用。

⑥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于督脉,具有维系全身阳经的作用

⑦阴蹻脉: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蹻脉会合,具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的作用。

 ⑧阳蹻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具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其它六条奇经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

3.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所别出处的腧穴命名。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联系。络脉对十二经脉的表里配属关系起着紧密联系的作用,沟通分布于肢体的表经和里经。其中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阴阳经的络脉相互交通连接。通过络脉的双重联系,进一步加强了表里两经的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功能)

《灵枢·经脉》记载:“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说明经络在生理、病理和疾病的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决死生---是因为经络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气血的作用。

处百病---是因为经络具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

调虚实---是因为经络具有传导感应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

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脏腑器官,奇经八脉沟通于十二经之间,经筋皮部联结了肢体筋肉皮肤,从而使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地联系起来,正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脏腑居于内,肢节居于外,其间是通过经络系统相联系。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濡润,才能发挥正常作用。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才能输布全身,以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如营气之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这就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就指明了经络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和营养全身的作用。

3.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具有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素问·气穴论》、

说“孙络”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这是因为孙络的分布范围很广,最先接触到病邪。当疾病侵犯时,孙络和卫气发挥了重要的抗御作用。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当体表受到病邪侵犯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针灸防病治病,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的作用。针刺中的得气

和气行现象都是经络传导感应的功能表现。人身经络之气发于周身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所以针刺操作的主要关键在于调气,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当经络或内脏机能失调时,通过针灸等刺激体表的一定穴位,经络可以将其治疗性刺激传导到有关的部位和脏腑,以发挥其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使阴阳平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在体内与脏腑有明确的属络关系。其中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手少阴心经属心系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十二经脉除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也存在着表里配对关系。《素问·血志形气篇》提出:“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关系: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时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三、腧穴的基本内容

(一)腧穴的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外部的特殊部位。

 疾病的反应处

腧穴

 

针灸的施术部位

 

 

 

(二)腧穴的发展

 第一阶段

无定位、无穴名、无归经

 

 

第二阶段

有定位、有穴名、无归经

 

有定位、有穴名、无归经

第三阶段

 

 

内经:160

甲乙经:349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针灸大成:359

针灸逢源:361

 

穴位发展数

 

 

 

 

 

(三)腧穴的分类

腧穴一般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1.经穴(362)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特点:有穴名、有定位、有归经。  经穴多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2.奇穴(114)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特点:有穴名、有定位、有奇效、无归经。

3.阿是穴(无数)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特点:无穴名、无定位、无归经,以痛为腧。阿是穴多当于病变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处。

(四)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1.近治作用

这是经穴、奇穴和阿是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时一切穴位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即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邻近作用还可包括较宽的范围,头和躯干部及分段选穴,都出于腧穴的邻近作用,如脏腑俞募穴的应用等。

2.远治作用

这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的主治特点。

这些穴位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这就是常说的“经络所通,主治所及”。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穴不但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胃肠以及更高部位的病症等。

3.特殊作用

包括有:双向调节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1)腧穴的双向调整作用:有的穴位可以根据病人病人的状态起治疗作用。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则能通便;

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则可加快心率。

2)腧穴的特异性调整作用:

有些穴位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大椎-----治外感发热;   至阴穴----矫正胎位;

合谷------牙痛;       少泽------通乳;

少商------咽痛;       阑尾穴----阑尾炎。

(五)腧穴定位法

腧穴定位法,又称取穴法,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以下就分体表标志、骨度分寸、手指同身寸和简便取穴四法进行介绍。

1.体表标志定位法

体表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位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标志,主要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分述如下。

1)固定标志

固定标志定位,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和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二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俯首显示最高的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等。在两骨分歧处,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分歧处取巨骨;胸骨下端与肋软骨分歧处取中庭等。此外,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这些可作背腰部穴的取穴标志。

2)活动标志

活动标志定位,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如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取。又如,曲池宜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外展上臂时肩峰前下方的凹陷中取肩髃;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取养老穴时,应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当尺骨小头桡侧骨缝中取之。

人体体表标志,尤其是固定标志的位置恒定不变,用这些标志定穴是准确性最高的取穴法,故此法是确定腧穴位置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全身腧穴中分布于体表标志处的仅限于部分穴位,所以此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杨上善说:“以此为定分,立经脉,并取空穴”。分部折寸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此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平伸,以中指端为准)也是七尺五寸。取用时,将设定的骨节两端之间的长度折成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现将全身各部骨度折量寸列表、图示如下(3,图1)。

1  常用骨度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如前发际不明,从眉心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

前额两发角之间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9

9

用于量头部的横寸

胸腹部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歧骨至脐中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

9

8

5

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1.6寸(天突穴至璇玑穴可作1寸,璇玑穴至中庭穴,各穴间可作1.6寸计算)

两乳头之间

8

胸腹部取穴横寸,可根据两乳头间的距离折量,女性可用锁骨中线代替

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尾骶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

21

6

背腰部腧穴以脊椎棘突作为定位标志。一般,两肩胛骨下角连线平第七胸椎棘突;两髂嵴连线平第四腰椎棘突

身侧部

腋以下至季胁

季胁以下至髀枢

12

9

季胁此指第11肋端下方

髀枢指股骨大转子高点

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9

 

12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下肢部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

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

 

18

13

内辅骨上廉指股骨内侧髁上缘

内辅骨下廉指胫骨内侧髁下缘

内踝尖指内踝向内的凸起处

髀枢至膝中

膝中至外踝尖

外踝尖至足底

19

16

3

臀横纹至膝中,可作14寸折量

膝中的水平线,前平膝盖下缘,后平膕横纹,屈膝时可平犊鼻穴

骨度分寸法通常是以体表标志为基准,测量全身各部的长度或宽度,实际上是体表标志定位法应用的扩大,可补充体表标志定位法的局限性,是临床上最常用、适用穴位最多、准确性较高的腧穴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比量法”和“指寸法”。此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三种。

1)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图2)。这种“同身寸”法与骨度分寸相比略为偏长,临床应用时应予注意。

2)拇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之宽度为1寸(图3)。与中指同身寸比较,拇指同身寸标志清晰,应用方便,故是指寸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

3)横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宽度为3寸(图4)。四横指为一夫,合三寸,故此法又称“一夫法”。横指同身寸也指寸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体表标志和骨度分寸是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手指比量,只能说是应用上法时的一种配合“手法”。

4.简便取穴

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

常用的简便取穴方法有:两手伸开,于虎口交叉,当食指端处取列缺;

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

两手自然下垂,于中指端处取风市;

垂肩屈肘于平肘尖处取章门;

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

简便取穴法通常仅作为取穴法的参考,临床应用时尽量以体表标志和骨度法为准。

1  常用骨度分寸示意图


1

 

 

 

 

 

4  横指同身寸

  3  拇指同身寸 

2  中指同身寸

 

四、什么是经络养生?

近年来,经络养生已经成为风靡一时的中医养生方法,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推拿、按摩,促使我们的身体自动排毒、消除病痛、提高身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解决困扰多数现代人的肥胖、酸痛、疲劳、失眠、便秘等健康问题。

人体有十二条主干线经络,也叫做“十二正经”。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经络内连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大网之中。所以身体哪里有病,这张网上就会有相应的铃铛响起来向我们报警求救。我们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条经的铃铛在响,就可以知道是哪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这在中医里有句术语,叫“诸病于内,必形于外”。人体有六脏(心、肝、脾、肺、肾五脏,再加心包)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每个脏腑都连接着一条经络,一共十二条经络。

  中医讲的“经络”,不等同于西医所指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有形的通路,经络由经脉及络脉组成,密布全身,负责运行“气”(能量)、“血”(精微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使身体各功能正常运作。

  中医认为,经络如果畅通无阻,气血得以顺利运行全身,脏腑、皮肉筋骨、关节及其他组织可获得滋养,身体便不会产生病痛;反之,如果因习惯不良,例如长期姿势不正确造成肌肉僵硬,使经络堵塞,气血运行被阻碍,气滞则血瘀,累积一段时间后会先出现疼痛不适,更严重就形成疾病。

  因此,保持经络畅通是中医养生保健的最高原则,从古至今,不断发展的各种治疗保健方法,如推拿按摩、针灸、气功、太极,及刮痧、拔罐……无一不在促进经络畅通。

什么是经络养生?经络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拔罐、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气,达到调和气血、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针法----是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

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薰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抽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按摩----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

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对人体无损伤与副作用。如能持之以恒,不失为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养生祛病良法。

五、经络养生的具体方法

(一)经络穴位点按疗法

 人体有十二条正经再加上奇经八脉共二十条经脉。但是主要的是十四条经脉。穴位有362,听起来就会让人望而却步、无从下手。其实,我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需要掌握的穴位总共也不过20多个。每天记住两个,十几天也就都烂熟于心了。而通过点揉刺激这20多个穴位,在养生防病方面却可收到好的效果。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十四经脉上的重要穴位。

1.为心脑血管保驾护航的心包经
  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行上肢内侧的中间。

心包经主治“手心发热,心跳不安,胸闷心烦,喜笑不休,臂肘屈伸不利”。现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与心脏、心血管有关的疾患。

下面就介绍几个心包经的常用穴大家。
  曲泽穴-----在肘横纹上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
  郄门穴-----在腕横纹上5郄穴在经络中具有特殊功效专门用于治疗急性病。治疗心绞痛
  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历来医家都把内关穴当成万能穴为治疗心、胸、肺、胃等疾患的要穴。据我的经验,此穴镇静安神的效果不错,可用于治疗心慌失眠;还有止呕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晕车。
  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此穴善治口臭,因为口臭源于心包经积热日久,灼伤血络或由脾虚湿浊上泛所致。大陵穴最能泻火祛湿。很多报道说大陵穴治疗足跟痛效果不错,您不妨一试,但我觉得点揉手掌根部与足跟相对应部位的痛点效果更佳(可在手掌根部仔细点揉探查一下),左脚跟痛就点揉左手掌根,右脚跟痛则点揉右手掌根。
   劳宫穴-----劳宫的简易取穴法就是虚握拳,中指指尖正抵的位置。比如说我们一紧张手心容易出汗,这就是因为汗为心的津液,手厥阴心包代替心行使功能,如果一紧张,人的气机就会乱,心包经就不能发挥收敛功能,就会使心液散出去,所以紧张的时候会出汗。有些人在紧张的时候会搓手,搓手就是刺激心包,让它发挥功能。所以我们

手心捂肚子-----心肾相交腹部属阴,是肾所藏的部位.用心包的劳宫穴包住腹部,可以让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手心搓脚心-----心肾相交脚心上有一个重要的穴位是肾经的涌泉穴,这个动作也是心肾相交。我建议大家五十岁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做。怎么做呢?交错手搓,就是用右手的手心搓左脚的脚心,左手的手心来搓右脚的脚心。每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没事就搓,可以治失眠、降血压。

2.胆经上的五大“英雄之穴”
  胆经----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外侧中间线。胆经上特效穴很多,可谓群英荟萃,下面先选出5位“精英”给大家介绍
  风池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此穴为风邪窝积之处,所以只要我们经常刺激此穴,那么风邪就没有藏身之所了。
  常揉风池穴,可预防和调治由风邪引起的众多疾病-----感冒头痛

常揉风池穴,可以治疗-----青少年的近视眼  
  肩井穴-----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右手随意搭在左肩上,右拇指贴于颈左侧,右中指尖下即为此穴。

此穴最善通经活络,消肿散结,善治“不通则痛”之症-----偏头痛、胃脘痛、乳房疼痛有即时缓解之效。

肩井穴善治------牙痛,若与大肠经的合谷穴同时按压,通常在30秒内,止痛效果就很明显。

拿捏肩井穴还可缓解坐骨神经痛,正所谓“下病上治”,若能同时用肘尖按揉臀部胆经的环跳穴,效果更佳。
  风市穴-----此穴最好找,直立,手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中指尖处即为此穴。   

可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

有安神之功效-----用按摩棒稍重一些点按此穴1分钟便会产生睡意,对改善失眠有很好的效果。
  阳陵泉穴-----在膝盖下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此穴善治胆囊之病------苦之症有特效。

刺激阳陵泉穴------改善肋间神经痛、肩肘关节痛、急性腰扭伤

3.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健脾
  在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后天之本”。运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长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能量。
  在饮食上,我们已经知道了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芡实粥、红枣牛肉、四季豆。另外我们还可选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

对于慢性病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按摩我们的脾经,这条经有许多非常有用的穴位。下面我就把主要的穴位介绍给大家
  隐白穴-----在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旁01寸。最善止血

大都穴-----善治脾虚大便无力,心中有火无食欲
  公孙穴-----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是治妇科痛的要穴
  血海穴-----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能治各种与血有关的疾病
  三阴交穴-----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生殖病专穴

地机穴-----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是治糖尿病必选穴位
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专祛湿毒

4.肾经是强壮一生的经脉
  肾是先天之本,是我们身体的根基。我们要及早培补它,时时加以呵护,千万不可让我们的根基动摇倾倒。下面介绍几个肾经大穴。
  太溪穴-----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此穴治疗范围极广,是个大补穴, 为补肾要穴,多按揉能够改善体质很多人觉得自己肾虚,如感觉腰膝酸软,头晕眼花,按按太溪,当时就会见效。

具体地说,太溪穴可以治疗足跟痛、失眠、耳聋、耳鸣、支气管哮喘、小儿抽动症、肾虚脱发、内耳眩晕症、高血压、遗精、遗尿、假性近视等。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此穴是治疗眼疾及咽喉痛的要穴,不论是急慢性扁桃体炎,还是咽炎、咽鼓管炎,都有很好的疗效。  

复溜穴-----在太溪穴直上2寸。具有通经活络,利水消肿,功效极多,与尺泽穴同用,疗效更好。
  可以治疗气血淤阻所致的慢性腰痛、膝关节肿痛、水肿少尿、月经不下、泌尿系统感染、溃疡伤口不愈诸症。

此穴还可以治疗夜间烦热失眠、咳喘盗汗、口干尿频,与肺经的尺泽穴同用,疗效更佳。  

5.胃经——多气多血的勇士
   胃经上行头面-----令我们脸色红润

下行膝足-------让我们步履矫健

激活这条能量的供给线,让它时时保持气血充足,那样我们就可以昂首挺胸,精力无穷。
  足三里-----是长寿第一要穴,常刺激可降血糖,治疗胃下垂、肌肉萎缩、痛风等,通治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病症,配合中脘和公孙穴,可迅速缓解胃痛;
  刺激丰隆穴-----可以消痰,让喉咙清爽。
  足三里穴----在膝眼下3寸向外旁开1横指。此穴功用太多。

第一,足三里为强壮穴,能增强体质

第二,足三里是胃经的合土穴,通治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病症

第三,中老年人艾灸足三罩,疗效往往更佳(小儿不灸此穴)
  丰隆穴-----只是此穴位置不太好找,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胫骨外侧2横指。

此穴疗效显著,我把它叫做“化痰穴”,凡是嗓子有痰咳不出的,点按此穴,当时就会喉咙清爽。

此穴肉厚而硬,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就对了。   
  6.主治各类咳嗽的肺经
  咳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时还经久不愈,让人烦恼不已。因为咳嗽不单源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常常难除病根,所以有“医不治喘”之说。咳嗽本身并非坏事,它是身体的一种自然保护反应。通过咳,排出肺中痰浊,以宣畅气机。但久咳伤肺,会破坏肺脏的正常生理结构。这时,我们需要及时去修补受损的肺脏,而刺激肺经就是最便捷的方法。
  云门穴-----前正中线任脉旁开6,锁骨下缘处。两手叉腰时,此处会有一个三角窝。

云门穴止咳平喘效果很好,还善治肩臂痛麻、颈淋巴结炎等。
  中府穴-----在云门下1,为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要穴,又是肺脾两经的会穴,所以同时可以治疗脾虚腹胀、气逆痰多、食欲不振诸症。若与后背肺俞穴同时点按,可有即时止咳之效。
  尺泽穴-----在肘横纹桡侧凹陷中。

本穴善清肺热,不但治热性咳嗽,还对咽喉炎和扁桃体炎有特效。

尺泽为肺经合穴,“合治逆气而泄”,所以此穴不但是治疗气喘要穴,对因饮食不洁引起的吐泻之症也卓有成效。
  孔最穴-----此穴有统领人体诸窍之义。凡窍之病,皆可用此穴调治,如耳痛、耳鸣、鼻塞、鼻出血。此穴还是治疗痔疮的要穴。另外,孔最还善调毛孔的开合,为治疗“热病汗不出”之第一要穴。孔最为肺经郄穴,郄治急症,所以此穴也可治急性咽炎、咳嗽、扁桃体炎。
  太渊穴-----此穴可治一切肺虚之症,对虚寒咳嗽、脾虚咳嗽,特别是表现为咳声无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为对症。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是一套具有强大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本介绍了人体经络的各种保健作用及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防治疾病的养生手段,希望大家活学活用,利用自己身体的“医疗系统”获得健康与长寿。

(二)艾灸与养生保健

1. 养生保健灸的定义

艾灸养生保健,是以点燃的艾绒或艾条等在体表的某些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其药物和艾燃烧以后所产生的温热的刺激作用,以达到调和气血、温通经络、煦养脏腑、益寿延年目的的一种方法古代医家称之为“逆灸”。保健灸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调养,是我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

2. 养生保健灸的历史渊源

艾灸运用于保健,已有悠久的历史。二千多年来,传统医学之理论和临床实践,始终贯彻着强身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早在

《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扁鹊心书》中亦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后世医籍,也常能看到防重于治之记载。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乱。综上所述,古代养生家在运用灸疗进行养生保健方面,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时至今日,养生保健灸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灸法养生,不但简便易行,为人们所喜爱,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

关于灼艾之法还有一个故事: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可见灼艾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有多强大!《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3.艾灸养生保健的经典名言

关于艾灸养生保健的经典名言,从古至今有很多。我们这里仅收集一些在民间流传甚久,而且朗朗上口的经典名言供读者使用。

1.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2.《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3.《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4.古人云:“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5.《孟子》云:“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6.《黄帝内经》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7.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8.《针灸资生经》曰:“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9.《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

10.《千金要方》中提出:“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

11.日本人云:“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

12.《针灸易学》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14.《备急灸法》曰:“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5.《庄子》曰:“..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6.《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

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7.《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火,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

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18.《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

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19.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0.《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

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

21.《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

延寿”之功。”

22.唐代韩愈《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

23.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4.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25.“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

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灸疗法的最好总结了。

4.养生保健灸的中医机理

艾灸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的原理包括了调节人体阴阳、调和人体气血、温通人体经络、扶正祛邪等。祖国医学认为:依据中医的阴阳理论,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就能保持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艾灸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起到养生保健作用,对于阴阳失衡的病患者,艾灸可以使其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从中医的气血理论来看,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机能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依据中医的经络理论,人体经络是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如果遭遇寒湿等病邪的侵犯,人体经络往往会遭受闭阻,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借助其药物和温热作用,温暖肌肤经脉,以活血通络,因此能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另外,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人的免疫功能正常,则抵抗力强,疾病便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中医认为,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养生作用。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扶正祛邪,都可以帮助人体保持机能的正常,起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

5. 保健灸疗的作用

1)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血运行具有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灸法其性温热,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2培补元气,预防疾病:《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可补阳壮阳,使真元充足、人体健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艾灸有培补元气、预防疾病之作用。

3)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指出:“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濡养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4)升举阳气,密固肤表:《灵枢·经脉》篇说:“陷下则灸之。”气虚下陷,清阳不得升散,则皮毛不任风寒,因而卫阳不同,腠理疏松。常施灸法,可以升举阳气,密固肌肤,抵御外邪,调和营卫,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6. 保健灸疗的操作要领

1)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

2)艾灸时间可在35分钟,最长1015分钟为宜。一般来说,健身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时间可略长。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 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3)施灸的时间,传统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壮数的多少来计箅。艾炷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形的用量单位,分大、中、小三种。如蚕豆大者为大炷,如黄豆大者为中炷,如麦粒大者为小炷。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一壮。实际应用时,可据体质强弱而选择。体质强者,宜用大炷,体质弱者,宜用小炷。

7. 保健灸疗的注意事项

(1)定时施灸: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类时刻受到自然环境改变的影响,尤其是气候变化。故每年、每季、每月、每日的定时施灸,能及时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

(2)贵在恒心:人们往往是在生病时急于求医,而平时则掉以轻心。故养生需要有耐心、恒心,贵在坚持,终身施灸,方可延年益寿。

(3)数法并灸:人体的五脏六腑互相关联,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当某一脏腑有病时常影响机体其他脏腑。故施灸时,可防病治病相结合,各种灸法齐上,还可以何其他保健养生方法相结合应用。

(4)防止晕灸晕灸虽属罕见,但亦应注意。在施灸中若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汗出、颜面苍白等症状,是为晕灸,应立即停止施灸,开窗通风。

(5)灸时禁忌不宜在过饥、过饱、酒醉、大恐、大怒、大渴时施灸,妇女经期时亦不宜施灸。

(6)慎防烫伤艾绒易燃,施灸时按语艾火跌落,谨防烫伤,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灸后要彻底熄灭艾火,慎防火灾。

8.常用养生保健灸穴位介绍

(1)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中指)。简便取穴法: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图5

5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具有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延年益寿之功。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具防老及强身作用。

【灸法】用艾条、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每次1520分钟,以穴位处稍红为度。隔日施灸1次,每月灸10次,或每月初一至初八(农历)连续施灸8天,效果更佳。(图67

 

 

 

6艾炷灸                7艾条灸

古代养生家主张常在此穴施疤痕灸,使灸疮延久不愈,可以强身益寿。“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这种灸法。现代研究证明,灸足三里穴确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一定影响。

2)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功效】具有复苏固脱、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延年益寿的作用。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灸715壮,每日1次,灸10次后停1020天,然后再灸。还可用间接灸法,如,将盐填脐心上,置艾炷灸之,有益寿延年之功。(图8

 

 

 

8艾条温和灸                     

3)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图9

 

9 关元

【功效】能温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为养生保健,强壮体质的重要穴位,也是老年常用的保健灸穴。长期施灸可壮一身之气,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可以主治诸虚劳损。此法唯孕妇不宜使用。对于阳气不足、身体衰弱、怕冷乏力以及遗精、早泄、阳痿、腹泻等均有防治作用。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施灸1020分钟,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周灸治l2次,秋冬季也可每日连续灸,灸10余次后停1020天,然后再灸。②艾炷隔姜灸:每次灸治1020分钟,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小。每日或隔日1次,或3日灸治1次,1015次为一疗程。(图10

 

 

 

 

 

 

10艾条温和灸            

4)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图11

11 气海

【功效】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常灸此穴能培补元气,调理气机,对于真元之气不足,下焦气机失调所致的腹泻、阳痿遗精、月经不调均可调理之。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O20分钟,隔121次,每月45次。自至小腹温热皮肤潮红为止。②艾炷灸:每次灸3壮,1次即可。也可以用发泡灸,每次57壮,10次为一疗程,间隔数日再灸。③艾炷隔附子灸:将附子研末,加面粉少许调和成糊状薄饼,约O.3O.5厘米厚,待稍干时用针扎数孔,放脐上,上置艾炷施灸。每次施灸35壮,每周灸治12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510日再灸。(图12

 

 

12艾条温和灸                

5中极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图13

13 中极

【功效】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痿早泄遗精,白浊,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灸510分钟。②艾炷灸715壮,隔日1次,每月灸56次。(图14

 

 

 

14艾条温和灸                         

6.膏肓

【定位】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图15

15 膏肓

【功效】具有宣通阳气、杀虫定喘的功效。《千金要方》中说:“此灸法,令人阳气康盛。”民间一般小孩长到1718岁时,都要灸此穴,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结核和感冒。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灸510分钟。②艾炷灸715壮,隔日1次,每月灸56次。

7.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图16

16中脘

【功效】为强壮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能调理肠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使人体的营养物质充足,气血旺盛。

【灸法】一般可用艾条温和灸、艾炷直接灸、艾炷隔姜灸,每次灸1020分钟,艾炷灸57壮,隔日1次,101个疗程。(图17

 

 

 

17艾条温和灸              

8.大椎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图18

18大椎

【功效】大椎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交会穴,总督一身之阳气,为振奋阳气,强壮保健的重要穴位。能防治各种虚损和感冒等病症。还可清脑宁神,增强智力,调节大脑功能。现代研究发现,大椎穴具有良好的消炎、退热、解痉、消除黄疸、预防流脑、流感,增加白细胞的作用。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和雀啄灸:每次5l0分钟,隔121次,每月10次。②艾炷灸:每次灸3壮,1次即可。也可以用发泡或无瘢痕灸,每次26壮,隔21次,或每周3次,连续灸13个月。(图19

 

 

19 艾条温和灸                     

9. 命门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图20

20命门

【功效】命门意指生命之门,是滋肾壮阳,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多用于肾气不足,形体虚寒者,尤以遗精、阳痿、早泄、带下、泄泻、肢冷腹寒者效果较佳。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灸36个月。

②艾炷直接灸:每次1015壮,隔日或351次。1个月为1疗程,连灸l3个疗程。③艾炷隔附子灸:将附子研末,加面粉少许调和成糊状薄饼,约0.30.5厘米厚,待稍干时用针扎数孔,放脐上,上置艾炷施灸,1饼灸干可以再换他饼继续施灸。每次施灸35壮,每日或隔日1次,连灸1个月。(图21

 

 

                                     21艾炷直接灸

10.三阴交

【定位】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图22

22

【功效】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肝肾、调经血、主生殖的作用。2425岁左右的青年人为预防生殖系统疾病可以常灸三阴交穴。现代研究证明,三阴交穴对泌尿、生殖、消化、内分泌、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皆有调整作用。

【灸法①艾条灸温和灸和雀啄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至少连续灸1个月。②艾炷灸:每次510壮,隔日或每周1次,连续灸13个月。(图23

 

 

23 艾条灸温和灸                  

11.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图24

24 涌泉

【功效】涌泉,足少阴肾经穴位。此穴能滋补肾之精气,增强脏腑的机能活动,强身抗衰,为老年人保健常用穴位之一。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有益寿延年之功效。

【灸法】⑴艾炷隔姜灸:每次灸治510壮,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小,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歇57天再灸。

⑵艾炷直接灸:每次灸35壮,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小,灸至皮肤有灼痛感时迅速更换艾炷,谨防起疱。(图25

 

 

 

25艾炷隔姜灸                    

注: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100下。

12. 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膑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图26

 

26 血海

【功效】血海穴为治疗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主要治疗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灸法】①艾条灸温和灸和雀啄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至少连续灸1个月。②艾炷灸:每次510壮,隔日或每周1次,连续灸13个月。

(图27

 

 

 

27艾条灸温和灸                  

(三)拔罐疗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拔罐法入门容易,具有廉、便、验等优点,因此,它的应用很普遍,不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家庭保健、疗疾的理想方法。

拔罐法,又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记载,历代中医文献中亦多论述。起初主要是外科治疗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的;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化,火罐的质料和拔罐的方法已有了改进和发展,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内、外、妇、儿科都有其适应证,并且经常和针刺配合使用。

 1. 操作方法

1)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罐有以下4种。

  ①竹罐

用直径35cm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cm810cm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罐口,使罐口光滑平正。竹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适于水煮;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

②玻璃罐

玻璃罐是在陶罐的基础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也可用广口罐头瓶代替。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观察所拔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便于随时掌握情况;缺点也是容易摔碎、损坏。

 2)罐的吸附方法

    罐的吸附方法是指排空罐内的空气,使之产生负压而吸附在拔罐部位的方法,常用的方法。   

    火吸法

火吸法是利用火在罐内燃烧时产生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闪火法 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酒精棉球1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让火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在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最常用的吸拔方法。但需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3)拔罐方法

   临床拔罐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

    ()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让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使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使用。

    ()走罐法

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罐口或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体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2. 适应证和禁忌证

1)拔罐疗法的适应证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枯等。

   2拔罐疗法的禁忌证

凡中度或重度心脏病、全身性水肿、有出血倾向(如血友病、紫癜病、咯血等)、白血病、高热、全身剧烈抽搐或痉挛、高度神经质、活动型肺结核、妇女月经期、皮肤失弹性、极度衰弱、醉酒、过度疲劳、过饥、过饱、过渴、全身性皮肤病、应拔部位有静脉曲张、癌肿、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破损,有疝气史、外伤骨折的局部以及孕妇腰侧部、腹部及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均禁用拔罐法。

3.特点及注意事项

1)特点

拔罐法入门容易,具有廉、便、验等优点,因此,它的应用很普遍,不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家庭保健、疗疾的理想方法。

2)注意事项

  ①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火罐容易脱落。

②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若应拔的部位有皱纹或火罐稍大不易吸拔时,可作一薄面饼,置于所拔部位,以增加局部面积,即可拔住。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③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⑤针刺或刺络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法,消毒后必须等碘酊、乙醇完全挥发后才能拔罐,以防灼伤皮肤。留针拔罐时,宜选用透明罐具,以便随时观察局部变化,要防止因肌肉收缩发生弯针、折针现象,避免将针撞到深处造成损伤。拔罐放血时,达到治疗所需的出血量即应起罐。为便于观察,宜选用透明罐具。出血量过多时,应立即起罐并按压止血。拔瘀血或脓肿时,若流出缓慢、皮肤有皱缩凹陷,说明瘀血或脓液基本拔出,当及时起罐。

(四)耳穴贴压疗法

耳穴贴压法是用质硬而光滑的植物种子或具有一定形状和质地的药物及制品粘贴在耳廓表面的穴位上,并施加一定压力,以刺激耳穴,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数千年来,中国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生活实践中,采用耳穴贴压疗法对内、外、妇、儿等各科病症的治疗和预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目前,对耳穴的刺激方法还有毫针刺法、耳穴埋针法、耳穴电刺激法、耳穴药物注射法、耳穴艾灸法等。因耳穴贴压法具有操作方便、无创伤、痛苦小、疗效可靠且能起到持续之疗效、病人易于接受的特点,故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耳穴治疗方法。随着近年来医学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发展,耳穴贴压疗法的贴压物、操作方法、适应范围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得耳穴贴压法更广泛地流传于民间。

1. 药籽贴压法操作方法

①材料药籽:最常用的药籽为生王不留行籽,亦可用莱菔子、决明子、黄荆子、急性子、油菜籽、白芥子等。选择好圆润光滑、大小适应的药籽后,将其用75%乙醇浸泡2030分钟,或用沸水漂烫片刻,捞出晾干,贮存于玻璃瓶中备用。

②贴压胶布:根据所选的贴压药籽,将医用胶布剪成0.6cm×0.6cm、或0.8cm×0.8cm的小方块,将药籽粘贴于中央,逐一排放在玻璃器皿中或耳压板上或塑料布上供治疗时使用。也可使用时随时制作。

③操作方法  先用75%乙醇拭净耳廓皮肤,用干棉球擦干。继而在耳廓前面从耳垂到耳尖部自下而上,耳廓背面从耳尖到耳垂部自上而下反复按摩35次。再用镊子夹起中间粘有压物的小方胶布,置于所选之穴区,并将其粘牢压紧。待各穴贴压完毕,即予以按压,直至耳廓发热潮红,并嘱病人按压自己每日按压34次,每次每穴按压1020下或12分钟,按压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一般, 可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贴籽一般保留35d,亦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每次贴压一侧耳廓,左右耳交替贴压,510次为1个疗程。

2.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耳穴治疗有三大作用,即预防、治疗和保健。故其适应证也包括这3个方面。

   ①预防  主要用于多种传染病的预防,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结膜炎等;亦可用于其他病症的预防,如输液血反应、晕车、晕船及竞技综合征等。

②保健  是近年来获得极大发展的项目,包括戒烟、戒酒似及减肥美容等。

③治疗  其范围最广,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A.多种疼痛性病症 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痛症,扭挫伤等外伤性痛症以及急腹痛、癌肿疼痛等,刺激耳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所以它还被作为外科手术针刺麻醉中的主要方法之一。

B.各种炎症性疾病 如大叶性肺炎、胸膜炎、急性和慢性肠胃炎、阑尾炎、胆囊炎、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腮腺炎、丹毒、末梢神经炎、面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C.多种功能紊乱性病症 如高血压、心律失常、遗尿、月经紊乱、癔病、面肌痉挛等。

    D.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等。

E.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如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F.多种传染性疾病 如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疟疾、菌痢等。

上述各种病症,不少只须单纯耳压治疗,有些则要求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应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小儿近视眼和胆石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禁忌症

    一般来说,耳穴治疗较为安全,没有绝对禁忌症。有下列情况宜注意:

①外耳有明显炎症或病变,如冻疮破溃、感染、溃疡及湿疹等,应暂停治疗。

②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或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用较强烈的穴位刺激方式。

 ③妇女怀孕期间宜慎用,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则禁用耳穴贴压疗法。

(五)护脚疗法

在讲护脚养生之前先大家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生活习惯上有一个不同的地方:西方人特别强调洗澡,而中国人特别强调洗脚。

原因:西方人特别强调洗澡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性是多食肉类,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痰就是湿气的凝聚,西方人多食肉则体味重,不仅要勤洗澡,还要喷香水以遮盖体味。

在中医观念里,洗脚的重要性远高于洗澡。中医认为,人的皮肤也属于呼吸系统。如果每天过分地洗澡的话,就会出一个问题:皮肤的开泄过度,那样的话对气机不好。而冼脚为什么好呢?因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开始,又是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结束,这六条经脉都走足,洗脚可以帮助我们疏理这六条经脉的经气。

我们的脚趾、脚面、足跟,甚至足底都布满了经脉和穴位,它们在脚上相互沟通,形成了一个小网,因此中国文化是特别强调洗脚的,而且泡脚是要泡到半个小时,泡到浑身微微出汗比较好。所以中国人在累的时候会泡泡脚来放松自己,这就是西方人和中国人在观念上存在的差异。

因为这六条经脉都走足部,所以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它有极密切的关系。例如,到更年期以后,有很多妇女觉得足跟疼,包括一些男性也会出现足跟痛。如果不懂经脉的话,在这些问题上就不容易清楚。我们的足跟主要是跟两条经有关系:一条是肾经,一条是膀胱经,实际上就是到了更年期,人体气机该收敛的时候却没有收敛,后天没有什么东西可收了,就得从肾经里调经气上来,即调肾经的老本,那么足跟就会出现疼痛。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老腿先老”,也就是人老脚先老。

中国古代还有一个说法

“春天洗脚,生阳固脱”-----就是说春天洗脚对身体特别好,可以生发阳气,固摄住阳气的外散。

“夏天洗脚,除湿去暑”-----就是去热,所以说夏天也要用热水洗脚,这样可以带来凉爽。

“秋天洗脚,润肺润肠”-----就是润燥干燥,肺津易伤,故秋天也要用热水洗脚,这样可以带来凉爽。

“冬天洗脚,暖丹和田”-----就是温煦冬天天气寒冷,寒从脚起,所以说最宜用热水洗脚,这样可以带来温暖的感觉

, x0000_t202 coordsize="21600,21600" path="m,l,21600r21600,l21600,xe" o:spt="202">

任脉

冲脉

阳维脉

阳跷脉

带脉

阴维脉

阴跷脉

十二经别

十二皮部

十二经筋

经脉

 

 

奇经八脉

 

 

 

 

 

 

经脉

 

十五络脉

 

 

络脉

 

 

 

 

 

 

 

十二经脉

脏腑

阴阳

手足

脏为阴、腑为阳

内为阴、外为阳

上为手、下为足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2 十二经脉的命名及名称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别道奇行的经脉,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为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的命名与分布概况

奇经之“奇”有两个含义,一读为qi(音骑),指奇特、奇异,不同于一般的意思。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除任、督外又无专属穴位,且“别道奇行”,故称“奇经”。一读为ji(音基),单也。因奇经没有表里配合关系。

①任脉:行于腹、胸、颏下正中线,诸阴经均与之交会,具有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的作用,故称阴脉之海

②督脉:行于腰、背、头面正中线,诸阳经均与之焦会,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故称阳脉之海

③冲脉:与足少阴经并行,环绕口唇,且与任督足阳明经等有联系,具有涵蓄十经气血的作用,故称十二经之海血海

④带脉:起于胁下,环腰一周,状如束带。具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的作用。

⑤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具有维系全身阴经的作用。

⑥阳维脉:起于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项后会于督脉,具有维系全身阳经的作用

⑦阴蹻脉:起于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蹻脉会合,具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的作用。

 ⑧阳蹻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蹻脉会合,具有调节下肢运动,司寤寐。

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其它六条奇经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

3.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分别以其所别出处的腧穴命名。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十二经脉表里经之间的联系。络脉对十二经脉的表里配属关系起着紧密联系的作用,沟通分布于肢体的表经和里经。其中阴经络脉走向阳经,阳经络脉走向阴经,阴阳经的络脉相互交通连接。通过络脉的双重联系,进一步加强了表里两经的关系。

(三)经络的作用(功能)

《灵枢·经脉》记载:“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说明经络在生理、病理和疾病的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决死生---是因为经络具有联系人体内外,起着运行气血的作用。

处百病---是因为经络具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

调虚实---是因为经络具有传导感应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

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错、入里出表,通上达下联系了脏腑器官,奇经八脉沟通于十二经之间,经筋皮部联结了肢体筋肉皮肤,从而使人体的各脏腑组织器官有机地地联系起来,正如《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脏腑居于内,肢节居于外,其间是通过经络系统相联系。

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人体的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均需要气血的温养濡润,才能发挥正常作用。气血必须依赖经络的传注,才能输布全身,以濡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如营气之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这就为五脏藏精,六腑传化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所以《灵枢·本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这就指明了经络具有运行气血,协调阴阳和营养全身的作用。

3.抗御病邪,反映症候

在疾病的情况下,经络具有有抗御病邪,反映症候的作用。《素问·气穴论》、

说“孙络”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这是因为孙络的分布范围很广,最先接触到病邪。当疾病侵犯时,孙络和卫气发挥了重要的抗御作用。在正虚邪乘的情况下,经络又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当体表受到病邪侵犯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针灸防病治病,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的作用。针刺中的得气

和气行现象都是经络传导感应的功能表现。人身经络之气发于周身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所以针刺操作的主要关键在于调气,所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当经络或内脏机能失调时,通过针灸等刺激体表的一定穴位,经络可以将其治疗性刺激传导到有关的部位和脏腑,以发挥其调节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从而使阴阳平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经络与脏腑的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在体内与脏腑有明确的属络关系。其中阴经属脏络腑主里,阳经属腑络脏主表。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手少阴心经属心系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十二经脉除与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也存在着表里配对关系。《素问·血志形气篇》提出:“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相表里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

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表里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

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相表里。

互为表里的经脉关系: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时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三、腧穴的基本内容

(一)腧穴的定义: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外部的特殊部位。

 疾病的反应处

腧穴

 

针灸的施术部位

 

 

 

(二)腧穴的发展

 第一阶段

无定位、无穴名、无归经

 

 

第二阶段

有定位、有穴名、无归经

 

有定位、有穴名、无归经

第三阶段

 

 

内经:160

甲乙经:349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

针灸大成:359

针灸逢源:361

 

穴位发展数

 

 

 

 

 

(三)腧穴的分类

腧穴一般可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1.经穴(362)

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亦即归属于十四经的穴位,总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特点:有穴名、有定位、有归经。  经穴多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2.奇穴(114)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特点:有穴名、有定位、有奇效、无归经。

3.阿是穴(无数)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等,通常是指该处既不是经穴,又不是奇穴,只是按压痛点取穴。

特点:无穴名、无定位、无归经,以痛为腧。阿是穴多当于病变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处。

(四)腧穴的作用

腧穴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1.近治作用

这是经穴、奇穴和阿是穴所共有的主治作用特点,即时一切穴位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即腧穴都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的病症,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球后各穴,均能治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翳风、耳门诸穴,均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脘、建里、梁门等穴,均能治疗胃病。邻近作用还可包括较宽的范围,头和躯干部及分段选穴,都出于腧穴的邻近作用,如脏腑俞募穴的应用等。

2.远治作用

这是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的主治特点。

这些穴位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经循行所到达的远隔部位的病症。这就是常说的“经络所通,主治所及”。如合谷穴,不仅能治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穴不但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胃肠以及更高部位的病症等。

3.特殊作用

包括有:双向调节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1)腧穴的双向调整作用:有的穴位可以根据病人病人的状态起治疗作用。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则能通便;

心动过速时针刺内关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针刺则可加快心率。

2)腧穴的特异性调整作用:

有些穴位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大椎-----治外感发热;   至阴穴----矫正胎位;

合谷------牙痛;       少泽------通乳;

少商------咽痛;       阑尾穴----阑尾炎。

(五)腧穴定位法

腧穴定位法,又称取穴法,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以下就分体表标志、骨度分寸、手指同身寸和简便取穴四法进行介绍。

1.体表标志定位法

体表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穴位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体表标志,主要指分布于全身体表的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可分为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类,分述如下。

1)固定标志

固定标志定位,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和骨节凸起、凹陷及肌肉隆起等固定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比较明显的标志,如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旁二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俯首显示最高的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等。在两骨分歧处,如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分歧处取巨骨;胸骨下端与肋软骨分歧处取中庭等。此外,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这些可作背腰部穴的取穴标志。

2)活动标志

活动标志定位,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活动标志来取穴的方法。

如耳门、听宫、听会等应张口取;下关应闭口取。又如,曲池宜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外展上臂时肩峰前下方的凹陷中取肩髃;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当拇长、短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取养老穴时,应正坐屈肘,掌心向胸,当尺骨小头桡侧骨缝中取之。

人体体表标志,尤其是固定标志的位置恒定不变,用这些标志定穴是准确性最高的取穴法,故此法是确定腧穴位置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全身腧穴中分布于体表标志处的仅限于部分穴位,所以此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骨度分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法,古称“骨度法”,即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测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长短,并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杨上善说:“以此为定分,立经脉,并取空穴”。分部折寸以患者本人的身材为依据。此法的记载,最早见于《灵枢·骨度》篇,其所测量的人体高度为七尺五寸,其横度(两臂外展,两手平伸,以中指端为准)也是七尺五寸。取用时,将设定的骨节两端之间的长度折成为一定的等分,每一等分为一寸。不论男女老幼,肥瘦高矮,一概以此标准折量作为量取腧穴的依据。现将全身各部骨度折量寸列表、图示如下(3,图1)。

1  常用骨度表

部位

起止点

折量寸

度量法

说明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

12

如前发际不明,从眉心至大椎穴作18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穴至后发际3

前额两发角之间

耳后两完骨(乳突)之间

9

9

用于量头部的横寸

胸腹部

天突至歧骨(胸剑联合)

歧骨至脐中

脐中至横骨上廉(耻骨联合上缘)

9

8

5

胸部与胁肋部取穴直寸,一般根据肋骨计算,每一肋骨折作1.6寸(天突穴至璇玑穴可作1寸,璇玑穴至中庭穴,各穴间可作1.6寸计算)

两乳头之间

8

胸腹部取穴横寸,可根据两乳头间的距离折量,女性可用锁骨中线代替

背腰部

大椎以下至尾骶

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

21

6

背腰部腧穴以脊椎棘突作为定位标志。一般,两肩胛骨下角连线平第七胸椎棘突;两髂嵴连线平第四腰椎棘突

身侧部

腋以下至季胁

季胁以下至髀枢

12

9

季胁此指第11肋端下方

髀枢指股骨大转子高点

上肢部

腋前纹头(腋前皱襞)至肘横纹

肘横纹至腕横纹

9

 

12

 

用于手三阴、手三阳经的骨度分寸

下肢部

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

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

 

18

13

内辅骨上廉指股骨内侧髁上缘

内辅骨下廉指胫骨内侧髁下缘

内踝尖指内踝向内的凸起处

髀枢至膝中

膝中至外踝尖

外踝尖至足底

19

16

3

臀横纹至膝中,可作14寸折量

膝中的水平线,前平膝盖下缘,后平膕横纹,屈膝时可平犊鼻穴

骨度分寸法通常是以体表标志为基准,测量全身各部的长度或宽度,实际上是体表标志定位法应用的扩大,可补充体表标志定位法的局限性,是临床上最常用、适用穴位最多、准确性较高的腧穴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以患者本人的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穴位的定位方法,又称“手指比量法”和“指寸法”。此法常用的有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三种。

1)中指同身寸

中指同身寸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中节桡侧两端纹头之间的距离为1寸(图2)。这种“同身寸”法与骨度分寸相比略为偏长,临床应用时应予注意。

2)拇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是以患者拇指指间关节之宽度为1寸(图3)。与中指同身寸比较,拇指同身寸标志清晰,应用方便,故是指寸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

3)横指同身寸

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水平的4指宽度为3寸(图4)。四横指为一夫,合三寸,故此法又称“一夫法”。横指同身寸也指寸法中较为常用的一种。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只能在骨度法的基础上应用,不能以指寸悉量全身各部,否则长短失度。体表标志和骨度分寸是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手指比量,只能说是应用上法时的一种配合“手法”。

4.简便取穴

简便取穴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

常用的简便取穴方法有:两手伸开,于虎口交叉,当食指端处取列缺;

半握拳,当中指端所指处取劳宫;

两手自然下垂,于中指端处取风市;

垂肩屈肘于平肘尖处取章门;

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取百会等。

简便取穴法通常仅作为取穴法的参考,临床应用时尽量以体表标志和骨度法为准。

1  常用骨度分寸示意图


1

 

 

 

 

 

4  横指同身寸

  3  拇指同身寸 

2  中指同身寸

 

四、什么是经络养生?

近年来,经络养生已经成为风靡一时的中医养生方法,通过对经络和穴位的推拿、按摩,促使我们的身体自动排毒、消除病痛、提高身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解决困扰多数现代人的肥胖、酸痛、疲劳、失眠、便秘等健康问题。

人体有十二条主干线经络,也叫做“十二正经”。还有无数条络脉,经和络纵横交错,在人体里构成了一张大网。经络内连脏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大网之中。所以身体哪里有病,这张网上就会有相应的铃铛响起来向我们报警求救。我们只要察看一下是哪条经的铃铛在响,就可以知道是哪个脏腑器官出了问题。这在中医里有句术语,叫“诸病于内,必形于外”。人体有六脏(心、肝、脾、肺、肾五脏,再加心包)六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每个脏腑都连接着一条经络,一共十二条经络。

  中医讲的“经络”,不等同于西医所指的神经、血管、淋巴管等有形的通路,经络由经脉及络脉组成,密布全身,负责运行“气”(能量)、“血”(精微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使身体各功能正常运作。

  中医认为,经络如果畅通无阻,气血得以顺利运行全身,脏腑、皮肉筋骨、关节及其他组织可获得滋养,身体便不会产生病痛;反之,如果因习惯不良,例如长期姿势不正确造成肌肉僵硬,使经络堵塞,气血运行被阻碍,气滞则血瘀,累积一段时间后会先出现疼痛不适,更严重就形成疾病。

  因此,保持经络畅通是中医养生保健的最高原则,从古至今,不断发展的各种治疗保健方法,如推拿按摩、针灸、气功、太极,及刮痧、拔罐……无一不在促进经络畅通。

什么是经络养生?经络养生法是运用针刺、艾灸、拔罐、按摩等方法,刺激经络、穴位,以激发气,达到调和气血、通利经络、增进人体健康等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针法----是以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通过提、插、捻、转等不同手法,起到调整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

灸法----是借助艾火热力,灸灼、薰熨穴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调养脏腑的效果。

拔罐----是以罐为工具,借助燃火、抽气等方法,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按摩----是用手对人体经络穴位进行按、拿、点、推、揉、拍等手法,起到运行气血、健身祛病的作用。

种方法各有特长,既可单独应用,又可按需综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对人体无损伤与副作用。如能持之以恒,不失为简单、易行、实用、有效的养生祛病良法。

五、经络养生的具体方法

(一)经络穴位点按疗法

 人体有十二条正经再加上奇经八脉共二十条经脉。但是主要的是十四条经脉。穴位有362,听起来就会让人望而却步、无从下手。其实,我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需要掌握的穴位总共也不过20多个。每天记住两个,十几天也就都烂熟于心了。而通过点揉刺激这20多个穴位,在养生防病方面却可收到好的效果。下面我就重点介绍一下十四经脉上的重要穴位。

1.为心脑血管保驾护航的心包经
  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行上肢内侧的中间。

心包经主治“手心发热,心跳不安,胸闷心烦,喜笑不休,臂肘屈伸不利”。现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与心脏、心血管有关的疾患。

下面就介绍几个心包经的常用穴大家。
  曲泽穴-----在肘横纹上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等。
  郄门穴-----在腕横纹上5郄穴在经络中具有特殊功效专门用于治疗急性病。治疗心绞痛
  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历来医家都把内关穴当成万能穴为治疗心、胸、肺、胃等疾患的要穴。据我的经验,此穴镇静安神的效果不错,可用于治疗心慌失眠;还有止呕的作用可用于治疗晕车。
  大陵穴-----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此穴善治口臭,因为口臭源于心包经积热日久,灼伤血络或由脾虚湿浊上泛所致。大陵穴最能泻火祛湿。很多报道说大陵穴治疗足跟痛效果不错,您不妨一试,但我觉得点揉手掌根部与足跟相对应部位的痛点效果更佳(可在手掌根部仔细点揉探查一下),左脚跟痛就点揉左手掌根,右脚跟痛则点揉右手掌根。
   劳宫穴-----劳宫的简易取穴法就是虚握拳,中指指尖正抵的位置。比如说我们一紧张手心容易出汗,这就是因为汗为心的津液,手厥阴心包代替心行使功能,如果一紧张,人的气机就会乱,心包经就不能发挥收敛功能,就会使心液散出去,所以紧张的时候会出汗。有些人在紧张的时候会搓手,搓手就是刺激心包,让它发挥功能。所以我们

手心捂肚子-----心肾相交腹部属阴,是肾所藏的部位.用心包的劳宫穴包住腹部,可以让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手心搓脚心-----心肾相交脚心上有一个重要的穴位是肾经的涌泉穴,这个动作也是心肾相交。我建议大家五十岁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做。怎么做呢?交错手搓,就是用右手的手心搓左脚的脚心,左手的手心来搓右脚的脚心。每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没事就搓,可以治失眠、降血压。

2.胆经上的五大“英雄之穴”
  胆经----足少阳胆经。行于下肢外侧中间线。胆经上特效穴很多,可谓群英荟萃,下面先选出5位“精英”给大家介绍
  风池穴-----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此穴为风邪窝积之处,所以只要我们经常刺激此穴,那么风邪就没有藏身之所了。
  常揉风池穴,可预防和调治由风邪引起的众多疾病-----感冒头痛

常揉风池穴,可以治疗-----青少年的近视眼  
  肩井穴-----大椎与肩峰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右手随意搭在左肩上,右拇指贴于颈左侧,右中指尖下即为此穴。

此穴最善通经活络,消肿散结,善治“不通则痛”之症-----偏头痛、胃脘痛、乳房疼痛有即时缓解之效。

肩井穴善治------牙痛,若与大肠经的合谷穴同时按压,通常在30秒内,止痛效果就很明显。

拿捏肩井穴还可缓解坐骨神经痛,正所谓“下病上治”,若能同时用肘尖按揉臀部胆经的环跳穴,效果更佳。
  风市穴-----此穴最好找,直立,手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中指尖处即为此穴。   

可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

有安神之功效-----用按摩棒稍重一些点按此穴1分钟便会产生睡意,对改善失眠有很好的效果。
  阳陵泉穴-----在膝盖下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此穴善治胆囊之病------苦之症有特效。

刺激阳陵泉穴------改善肋间神经痛、肩肘关节痛、急性腰扭伤

3.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健脾
  在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后天之本”。运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长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能量。
  在饮食上,我们已经知道了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芡实粥、红枣牛肉、四季豆。另外我们还可选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

对于慢性病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按摩我们的脾经,这条经有许多非常有用的穴位。下面我就把主要的穴位介绍给大家
  隐白穴-----在足大趾内侧,距趾甲角旁01寸。最善止血

大都穴-----善治脾虚大便无力,心中有火无食欲
  公孙穴-----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是治妇科痛的要穴
  血海穴-----简便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能治各种与血有关的疾病
  三阴交穴-----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是生殖病专穴

地机穴-----在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是治糖尿病必选穴位
阴陵泉穴------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专祛湿毒

4.肾经是强壮一生的经脉
  肾是先天之本,是我们身体的根基。我们要及早培补它,时时加以呵护,千万不可让我们的根基动摇倾倒。下面介绍几个肾经大穴。
  太溪穴-----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此穴治疗范围极广,是个大补穴, 为补肾要穴,多按揉能够改善体质很多人觉得自己肾虚,如感觉腰膝酸软,头晕眼花,按按太溪,当时就会见效。

具体地说,太溪穴可以治疗足跟痛、失眠、耳聋、耳鸣、支气管哮喘、小儿抽动症、肾虚脱发、内耳眩晕症、高血压、遗精、遗尿、假性近视等。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此穴是治疗眼疾及咽喉痛的要穴,不论是急慢性扁桃体炎,还是咽炎、咽鼓管炎,都有很好的疗效。  

复溜穴-----在太溪穴直上2寸。具有通经活络,利水消肿,功效极多,与尺泽穴同用,疗效更好。
  可以治疗气血淤阻所致的慢性腰痛、膝关节肿痛、水肿少尿、月经不下、泌尿系统感染、溃疡伤口不愈诸症。

此穴还可以治疗夜间烦热失眠、咳喘盗汗、口干尿频,与肺经的尺泽穴同用,疗效更佳。  

5.胃经——多气多血的勇士
   胃经上行头面-----令我们脸色红润

下行膝足-------让我们步履矫健

激活这条能量的供给线,让它时时保持气血充足,那样我们就可以昂首挺胸,精力无穷。
  足三里-----是长寿第一要穴,常刺激可降血糖,治疗胃下垂、肌肉萎缩、痛风等,通治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病症,配合中脘和公孙穴,可迅速缓解胃痛;
  刺激丰隆穴-----可以消痰,让喉咙清爽。
  足三里穴----在膝眼下3寸向外旁开1横指。此穴功用太多。

第一,足三里为强壮穴,能增强体质

第二,足三里是胃经的合土穴,通治一切与肠胃有关的病症

第三,中老年人艾灸足三罩,疗效往往更佳(小儿不灸此穴)
  丰隆穴-----只是此穴位置不太好找,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胫骨外侧2横指。

此穴疗效显著,我把它叫做“化痰穴”,凡是嗓子有痰咳不出的,点按此穴,当时就会喉咙清爽。

此穴肉厚而硬,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就对了。   
  6.主治各类咳嗽的肺经
  咳嗽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时还经久不愈,让人烦恼不已。因为咳嗽不单源于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常常难除病根,所以有“医不治喘”之说。咳嗽本身并非坏事,它是身体的一种自然保护反应。通过咳,排出肺中痰浊,以宣畅气机。但久咳伤肺,会破坏肺脏的正常生理结构。这时,我们需要及时去修补受损的肺脏,而刺激肺经就是最便捷的方法。
  云门穴-----前正中线任脉旁开6,锁骨下缘处。两手叉腰时,此处会有一个三角窝。

云门穴止咳平喘效果很好,还善治肩臂痛麻、颈淋巴结炎等。
  中府穴-----在云门下1,为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要穴,又是肺脾两经的会穴,所以同时可以治疗脾虚腹胀、气逆痰多、食欲不振诸症。若与后背肺俞穴同时点按,可有即时止咳之效。
  尺泽穴-----在肘横纹桡侧凹陷中。

本穴善清肺热,不但治热性咳嗽,还对咽喉炎和扁桃体炎有特效。

尺泽为肺经合穴,“合治逆气而泄”,所以此穴不但是治疗气喘要穴,对因饮食不洁引起的吐泻之症也卓有成效。
  孔最穴-----此穴有统领人体诸窍之义。凡窍之病,皆可用此穴调治,如耳痛、耳鸣、鼻塞、鼻出血。此穴还是治疗痔疮的要穴。另外,孔最还善调毛孔的开合,为治疗“热病汗不出”之第一要穴。孔最为肺经郄穴,郄治急症,所以此穴也可治急性咽炎、咳嗽、扁桃体炎。
  太渊穴-----此穴可治一切肺虚之症,对虚寒咳嗽、脾虚咳嗽,特别是表现为咳声无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为对症。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是一套具有强大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对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本介绍了人体经络的各种保健作用及通过刺激经络穴位来防治疾病的养生手段,希望大家活学活用,利用自己身体的“医疗系统”获得健康与长寿。

(二)艾灸与养生保健

1. 养生保健灸的定义

艾灸养生保健,是以点燃的艾绒或艾条等在体表的某些经穴或患病部位进行烧灼、熏烤,借其药物和艾燃烧以后所产生的温热的刺激作用,以达到调和气血、温通经络、煦养脏腑、益寿延年目的的一种方法古代医家称之为“逆灸”。保健灸不仅用于强身保健,亦可用于久病体虚之人的调养,是我国独特的养生方法之一。

2. 养生保健灸的历史渊源

艾灸运用于保健,已有悠久的历史。二千多年来,传统医学之理论和临床实践,始终贯彻着强身防病,“治未病”的养生思想。早在

《内经》“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又“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

《扁鹊心书》中亦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余岁矣。”

《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后世医籍,也常能看到防重于治之记载。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乱。综上所述,古代养生家在运用灸疗进行养生保健方面,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时至今日,养生保健灸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灸法养生,不但简便易行,为人们所喜爱,更主要的是效果卓著。

关于灼艾之法还有一个故事:

  南宋绍兴年间,有一个叫王超的军人,退役后遁入江湖做了江洋大盗,无恶不作。他年轻时曾经遇到一个得道的异人,传授给他一套“黄白住世之法”。王超按照这套方法修炼,年过九十还精神饱满,肌肤腴润……后来犯案被抓,判了死刑。临刑前,监官问他:你这么高的年龄,还有这么好的身体,有什么养生秘术吗?王超回答说:秘术我没有,只是年轻时师傅教我在每年的夏秋之交,在小腹部的关元穴,用艾条施灸千炷。久而久之,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几日不吃饭也不觉得饿,脐下总是像有一团火那样温暖。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土成砖,木成炭,千年不朽,皆火之力啊。王超被处死后,刑官让人将他的腹暖之处剖开,看见一块非肉非骨之物,凝然如石,这就是长期用艾火灸出来的。

  可见灼艾对培固人体阳气的力量有多强大!《神农本草经》记载:艾草有温阳、暖宫、除湿、通筋活血/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3.艾灸养生保健的经典名言

关于艾灸养生保健的经典名言,从古至今有很多。我们这里仅收集一些在民间流传甚久,而且朗朗上口的经典名言供读者使用。

1.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2.《医学入门》云:“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3.《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4.古人云:“一炷着肤疼痛即止,一次施灸沉疴立除”。

5.《孟子》云:“七年之病,当求三年之艾。”

6.《黄帝内经》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7.古人云:“家有三年艾,医生不用来。”

8.《针灸资生经》曰:“若要安,丹田(关元)三里莫要干。”

9.《小品方》云:“夫针须师乃行,其灸凡人便施。”

10.《千金要方》中提出:“灸足三里,称为长寿穴”。

11.日本人云:“不灸三里者不做旅人。”

12.《针灸易学》强调:“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

1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14.《备急灸法》曰:“仓促救人者,唯灼艾为第一。”

15.《庄子》曰:“..所谓无病而自灸也。”

16.《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

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17.《神灸经纶》云:“夫灸取于火,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刚用,能消阴

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做炷,能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治百病,效如反掌。”

18.《本草从新》云:“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

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治百病。”

19.李时珍之父李言闻的《蕲艾传》称赞艾叶“产于山阴,采于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20.《养生一言草》记载:“灸治确为养生诀,年逾四十灸三里。施灸不为

寒暑限,疲劳施灸为上策。小儿患病应施灸,胜似服药有神效。

21.《东医保健》称脐灸有“养丹田,助两肾,添精补髓,返老还童,祛病

延寿”之功。”

22.唐代韩愈《谴疟鬼》诗云:“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

23.常言道:“居家常备艾,老少无疾患。”
24.俗语说:“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温暖。”

25.“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

知。”这首诗歌可谓是我国人民对艾灸疗法的最好总结了。

4.养生保健灸的中医机理

艾灸养生保健及防病治病的原理包括了调节人体阴阳、调和人体气血、温通人体经络、扶正祛邪等。祖国医学认为:依据中医的阴阳理论,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就能保持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疾病。艾灸可以调节人体阴阳,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起到养生保健作用,对于阴阳失衡的病患者,艾灸可以使其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从中医的气血理论来看,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机能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气血调和,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依据中医的经络理论,人体经络是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如果遭遇寒湿等病邪的侵犯,人体经络往往会遭受闭阻,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艾灸借助其药物和温热作用,温暖肌肤经脉,以活血通络,因此能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另外,中医理论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意思是说人的免疫功能正常,则抵抗力强,疾病便不易产生。艾灸通过对大椎、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的正气,增强人防病治病的能力。中医认为,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产生不同的养生作用。无论是调节阴阳、调和气血,还是温通经络,扶正祛邪,都可以帮助人体保持机能的正常,起到保健养生防病治病的作用。

5. 保健灸疗的作用

1)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气血运行具有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的特点。灸法其性温热,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

2培补元气,预防疾病:《扁鹊心书》指出:“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艾为辛温阳热之药,以火助之,两阳相得,可补阳壮阳,使真元充足、人体健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艾灸有培补元气、预防疾病之作用。

3)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灸法对脾胃有着明显的强壮作用,《针灸资生经》指出:“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在中脘穴施灸,可以温运脾阳,补中益气。常灸足三里,不但能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增加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以濡养全身,亦可收到防病治病、抗衰防老的效果。

4)升举阳气,密固肤表:《灵枢·经脉》篇说:“陷下则灸之。”气虚下陷,清阳不得升散,则皮毛不任风寒,因而卫阳不同,腠理疏松。常施灸法,可以升举阳气,密固肌肤,抵御外邪,调和营卫,起到健身、防病治病的作用。

6. 保健灸疗的操作要领

1)根据体质情况及所需的养生要求选好穴位,将点燃的艾条或艾炷对准穴位,使局部感到有温和的热力,以感觉温热舒适,并能耐受为度。

2)艾灸时间可在35分钟,最长1015分钟为宜。一般来说,健身灸时间可略短,病后康复,施灸时间可略长。春、夏二季,施灸时间宜短,秋、冬宜 长,四肢、胸部施灸时间宜短,腹、背部位宜长。老人、妇女、儿童施灸时间宜短,青壮年则时间可略长。

3)施灸的时间,传统方法多以艾炷的大小和施灸壮数的多少来计箅。艾炷是用艾绒捏成的圆锥形的用量单位,分大、中、小三种。如蚕豆大者为大炷,如黄豆大者为中炷,如麦粒大者为小炷。每燃烧一个艾炷为一壮。实际应用时,可据体质强弱而选择。体质强者,宜用大炷,体质弱者,宜用小炷。

7. 保健灸疗的注意事项

(1)定时施灸: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人类时刻受到自然环境改变的影响,尤其是气候变化。故每年、每季、每月、每日的定时施灸,能及时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应季节气候的变化。

(2)贵在恒心:人们往往是在生病时急于求医,而平时则掉以轻心。故养生需要有耐心、恒心,贵在坚持,终身施灸,方可延年益寿。

(3)数法并灸:人体的五脏六腑互相关联,是一个相互统一的整体。当某一脏腑有病时常影响机体其他脏腑。故施灸时,可防病治病相结合,各种灸法齐上,还可以何其他保健养生方法相结合应用。

(4)防止晕灸晕灸虽属罕见,但亦应注意。在施灸中若突然出现头晕、眼花、恶心、汗出、颜面苍白等症状,是为晕灸,应立即停止施灸,开窗通风。

(5)灸时禁忌不宜在过饥、过饱、酒醉、大恐、大怒、大渴时施灸,妇女经期时亦不宜施灸。

(6)慎防烫伤艾绒易燃,施灸时按语艾火跌落,谨防烫伤,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灸后要彻底熄灭艾火,慎防火灾。

8.常用养生保健灸穴位介绍

(1)足三里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外开一横指(中指)。简便取穴法: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自己的膝盖骨,五指朝下,中指尽处便是此穴。(图5

5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穴是胃经的要穴,具有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延年益寿之功。中老年人常灸足三里还可预防中风。具防老及强身作用。

【灸法】用艾条、艾炷灸均可,时间可掌握在每次1520分钟,以穴位处稍红为度。隔日施灸1次,每月灸10次,或每月初一至初八(农历)连续施灸8天,效果更佳。(图67

 

 

 

6艾炷灸                7艾条灸

古代养生家主张常在此穴施疤痕灸,使灸疮延久不愈,可以强身益寿。“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即指这种灸法。现代研究证明,灸足三里穴确可改善人的免疫功能,并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一定影响。

2)神阙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功效】具有复苏固脱、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延年益寿的作用。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每次灸715壮,每日1次,灸10次后停1020天,然后再灸。还可用间接灸法,如,将盐填脐心上,置艾炷灸之,有益寿延年之功。(图8

 

 

 

8艾条温和灸                     

3)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图9

 

9 关元

【功效】能温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和血。为养生保健,强壮体质的重要穴位,也是老年常用的保健灸穴。长期施灸可壮一身之气,使元气充足,虚损可复,故可以主治诸虚劳损。此法唯孕妇不宜使用。对于阳气不足、身体衰弱、怕冷乏力以及遗精、早泄、阳痿、腹泻等均有防治作用。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施灸1020分钟,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周灸治l2次,秋冬季也可每日连续灸,灸10余次后停1020天,然后再灸。②艾炷隔姜灸:每次灸治1020分钟,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小。每日或隔日1次,或3日灸治1次,1015次为一疗程。(图10

 

 

 

 

 

 

10艾条温和灸            

4)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图11

11 气海

【功效】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常灸此穴能培补元气,调理气机,对于真元之气不足,下焦气机失调所致的腹泻、阳痿遗精、月经不调均可调理之。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灸1O20分钟,隔121次,每月45次。自至小腹温热皮肤潮红为止。②艾炷灸:每次灸3壮,1次即可。也可以用发泡灸,每次57壮,10次为一疗程,间隔数日再灸。③艾炷隔附子灸:将附子研末,加面粉少许调和成糊状薄饼,约O.3O.5厘米厚,待稍干时用针扎数孔,放脐上,上置艾炷施灸。每次施灸35壮,每周灸治12次,10次为一疗程,间隔510日再灸。(图12

 

 

12艾条温和灸                

5中极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图13

13 中极

【功效】小便不利,遗溺不禁,阳痿早泄遗精,白浊,疝气偏坠,积聚疼痛,月经不调,阴痛,阴痒,痛经带下,崩漏,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水肿。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灸510分钟。②艾炷灸715壮,隔日1次,每月灸56次。(图14

 

 

 

14艾条温和灸                         

6.膏肓

【定位】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图15

15 膏肓

【功效】具有宣通阳气、杀虫定喘的功效。《千金要方》中说:“此灸法,令人阳气康盛。”民间一般小孩长到1718岁时,都要灸此穴,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结核和感冒。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每次灸510分钟。②艾炷灸715壮,隔日1次,每月灸56次。

7.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图16

16中脘

【功效】为强壮要穴,具有健脾益胃、培补后天的作用。能调理肠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使人体的营养物质充足,气血旺盛。

【灸法】一般可用艾条温和灸、艾炷直接灸、艾炷隔姜灸,每次灸1020分钟,艾炷灸57壮,隔日1次,101个疗程。(图17

 

 

 

17艾条温和灸              

8.大椎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图18

18大椎

【功效】大椎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的交会穴,总督一身之阳气,为振奋阳气,强壮保健的重要穴位。能防治各种虚损和感冒等病症。还可清脑宁神,增强智力,调节大脑功能。现代研究发现,大椎穴具有良好的消炎、退热、解痉、消除黄疸、预防流脑、流感,增加白细胞的作用。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和雀啄灸:每次5l0分钟,隔121次,每月10次。②艾炷灸:每次灸3壮,1次即可。也可以用发泡或无瘢痕灸,每次26壮,隔21次,或每周3次,连续灸13个月。(图19

 

 

19 艾条温和灸                     

9. 命门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图20

20命门

【功效】命门意指生命之门,是滋肾壮阳,养生保健的重要穴位。多用于肾气不足,形体虚寒者,尤以遗精、阳痿、早泄、带下、泄泻、肢冷腹寒者效果较佳。

【灸法】①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连续灸36个月。

②艾炷直接灸:每次1015壮,隔日或351次。1个月为1疗程,连灸l3个疗程。③艾炷隔附子灸:将附子研末,加面粉少许调和成糊状薄饼,约0.30.5厘米厚,待稍干时用针扎数孔,放脐上,上置艾炷施灸,1饼灸干可以再换他饼继续施灸。每次施灸35壮,每日或隔日1次,连灸1个月。(图21

 

 

                                     21艾炷直接灸

10.三阴交

【定位】在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图22

22

【功效】三阴交穴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主治肝、脾、肾三脏的疾病,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肝肾、调经血、主生殖的作用。2425岁左右的青年人为预防生殖系统疾病可以常灸三阴交穴。现代研究证明,三阴交穴对泌尿、生殖、消化、内分泌、心血管等多个系统皆有调整作用。

【灸法①艾条灸温和灸和雀啄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至少连续灸1个月。②艾炷灸:每次510壮,隔日或每周1次,连续灸13个月。(图23

 

 

23 艾条灸温和灸                  

11.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图24

24 涌泉

【功效】涌泉,足少阴肾经穴位。此穴能滋补肾之精气,增强脏腑的机能活动,强身抗衰,为老年人保健常用穴位之一。常灸此穴,可健身强心、有益寿延年之功效。

【灸法】⑴艾炷隔姜灸:每次灸治510壮,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小,以灸至局部皮肤红晕发热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歇57天再灸。

⑵艾炷直接灸:每次灸35壮,艾炷如枣核或黄豆大小,灸至皮肤有灼痛感时迅速更换艾炷,谨防起疱。(图25

 

 

 

25艾炷隔姜灸                    

注:涌泉穴是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有增精益髓、补肾壮阳、强盘壮骨之功效。肾是主管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脏器,肾精充足就能发育正常,耳聪目明,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发乌亮,性功能强盛。反之,若肾虚精少,则记忆减退,腰膝酸软,行走艰难,性能力低下,未老先衰。每晚睡前盘腿而坐,用双手按摩或屈指点压双侧涌泉穴,以该穴位达到酸胀感觉为度,每次50100下。

12. 血海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膑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图26

 

26 血海

【功效】血海穴为治疗血症的要穴,具有活血化瘀、补血养血、引血归经之功。主要治疗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灸法】①艾条灸温和灸和雀啄灸:每次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至少连续灸1个月。②艾炷灸:每次510壮,隔日或每周1次,连续灸13个月。

(图27

 

 

 

27艾条灸温和灸                  

(三)拔罐疗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方法。拔罐法入门容易,具有廉、便、验等优点,因此,它的应用很普遍,不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家庭保健、疗疾的理想方法。

拔罐法,又称吸筒疗法,古称角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有记载,历代中医文献中亦多论述。起初主要是外科治疗疮疡时用来吸血排脓的;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深化,火罐的质料和拔罐的方法已有了改进和发展,治疗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内、外、妇、儿科都有其适应证,并且经常和针刺配合使用。

 1. 操作方法

1)罐的种类

   罐的种类很多,目前常用的罐有以下4种。

  ①竹罐

用直径35cm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8cm810cm长的竹管,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内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圆筒。用砂纸磨光罐口,使罐口光滑平正。竹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不易摔碎,适于水煮;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不大。

②玻璃罐

玻璃罐是在陶罐的基础上,改用玻璃加工而成,其形如球状,罐口平滑,分大、中、小三种型号,也可用广口罐头瓶代替。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观察所拔部位皮肤充血、瘀血程度,便于随时掌握情况;缺点也是容易摔碎、损坏。

 2)罐的吸附方法

    罐的吸附方法是指排空罐内的空气,使之产生负压而吸附在拔罐部位的方法,常用的方法。   

    火吸法

火吸法是利用火在罐内燃烧时产生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闪火法 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酒精棉球1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让火在罐内绕13圈后,将火退出,迅速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附在皮肤上。此法在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最常用的吸拔方法。但需注意,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

3)拔罐方法

   临床拔罐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法。常用的拔罐法有以下几种。

    ()留罐法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表后,让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使用,而且单罐、多罐皆可使用。

    ()走罐法

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罐口或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体向上、下、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

2. 适应证和禁忌证

1)拔罐疗法的适应证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其适应范围较为广泛,—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扭伤及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枯等。

   2拔罐疗法的禁忌证

凡中度或重度心脏病、全身性水肿、有出血倾向(如血友病、紫癜病、咯血等)、白血病、高热、全身剧烈抽搐或痉挛、高度神经质、活动型肺结核、妇女月经期、皮肤失弹性、极度衰弱、醉酒、过度疲劳、过饥、过饱、过渴、全身性皮肤病、应拔部位有静脉曲张、癌肿、皮肤高度过敏、皮肤破损,有疝气史、外伤骨折的局部以及孕妇腰侧部、腹部及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阴交),均禁用拔罐法。

3.特点及注意事项

1)特点

拔罐法入门容易,具有廉、便、验等优点,因此,它的应用很普遍,不仅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家庭保健、疗疾的理想方法。

2)注意事项

  ①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火罐容易脱落。

②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若应拔的部位有皱纹或火罐稍大不易吸拔时,可作一薄面饼,置于所拔部位,以增加局部面积,即可拔住。操作时必须动作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③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心脏、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⑤针刺或刺络拔罐时,若用火力排气法,消毒后必须等碘酊、乙醇完全挥发后才能拔罐,以防灼伤皮肤。留针拔罐时,宜选用透明罐具,以便随时观察局部变化,要防止因肌肉收缩发生弯针、折针现象,避免将针撞到深处造成损伤。拔罐放血时,达到治疗所需的出血量即应起罐。为便于观察,宜选用透明罐具。出血量过多时,应立即起罐并按压止血。拔瘀血或脓肿时,若流出缓慢、皮肤有皱缩凹陷,说明瘀血或脓液基本拔出,当及时起罐。

(四)耳穴贴压疗法

耳穴贴压法是用质硬而光滑的植物种子或具有一定形状和质地的药物及制品粘贴在耳廓表面的穴位上,并施加一定压力,以刺激耳穴,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数千年来,中国医学家和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生活实践中,采用耳穴贴压疗法对内、外、妇、儿等各科病症的治疗和预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目前,对耳穴的刺激方法还有毫针刺法、耳穴埋针法、耳穴电刺激法、耳穴药物注射法、耳穴艾灸法等。因耳穴贴压法具有操作方便、无创伤、痛苦小、疗效可靠且能起到持续之疗效、病人易于接受的特点,故成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的一种耳穴治疗方法。随着近年来医学实践的不断总结和发展,耳穴贴压疗法的贴压物、操作方法、适应范围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得耳穴贴压法更广泛地流传于民间。

1. 药籽贴压法操作方法

①材料药籽:最常用的药籽为生王不留行籽,亦可用莱菔子、决明子、黄荆子、急性子、油菜籽、白芥子等。选择好圆润光滑、大小适应的药籽后,将其用75%乙醇浸泡2030分钟,或用沸水漂烫片刻,捞出晾干,贮存于玻璃瓶中备用。

②贴压胶布:根据所选的贴压药籽,将医用胶布剪成0.6cm×0.6cm、或0.8cm×0.8cm的小方块,将药籽粘贴于中央,逐一排放在玻璃器皿中或耳压板上或塑料布上供治疗时使用。也可使用时随时制作。

③操作方法  先用75%乙醇拭净耳廓皮肤,用干棉球擦干。继而在耳廓前面从耳垂到耳尖部自下而上,耳廓背面从耳尖到耳垂部自上而下反复按摩35次。再用镊子夹起中间粘有压物的小方胶布,置于所选之穴区,并将其粘牢压紧。待各穴贴压完毕,即予以按压,直至耳廓发热潮红,并嘱病人按压自己每日按压34次,每次每穴按压1020下或12分钟,按压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度,一般, 可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贴籽一般保留35d,亦可根据病情灵活掌握。每次贴压一侧耳廓,左右耳交替贴压,510次为1个疗程。

2.适应证和禁忌证

  1)适应证

耳穴治疗有三大作用,即预防、治疗和保健。故其适应证也包括这3个方面。

   ①预防  主要用于多种传染病的预防,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结膜炎等;亦可用于其他病症的预防,如输液血反应、晕车、晕船及竞技综合征等。

②保健  是近年来获得极大发展的项目,包括戒烟、戒酒似及减肥美容等。

③治疗  其范围最广,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A.多种疼痛性病症 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神经性痛症,扭挫伤等外伤性痛症以及急腹痛、癌肿疼痛等,刺激耳穴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所以它还被作为外科手术针刺麻醉中的主要方法之一。

B.各种炎症性疾病 如大叶性肺炎、胸膜炎、急性和慢性肠胃炎、阑尾炎、胆囊炎、急性结膜炎、扁桃体炎、腮腺炎、丹毒、末梢神经炎、面神经炎、风湿性关节炎等。

C.多种功能紊乱性病症 如高血压、心律失常、遗尿、月经紊乱、癔病、面肌痉挛等。

    D.过敏性与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结肠炎、结节性红斑等。

E.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如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F.多种传染性疾病 如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疟疾、菌痢等。

上述各种病症,不少只须单纯耳压治疗,有些则要求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近年应用耳穴贴压法治疗小儿近视眼和胆石症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2)禁忌症

    一般来说,耳穴治疗较为安全,没有绝对禁忌症。有下列情况宜注意:

①外耳有明显炎症或病变,如冻疮破溃、感染、溃疡及湿疹等,应暂停治疗。

②有严重器质性疾病者或精神过度紧张者不宜用较强烈的穴位刺激方式。

 ③妇女怀孕期间宜慎用,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则禁用耳穴贴压疗法。

(五)护脚疗法

在讲护脚养生之前先大家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生活习惯上有一个不同的地方:西方人特别强调洗澡,而中国人特别强调洗脚。

原因:西方人特别强调洗澡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性是多食肉类,俗话说,“鱼生火,肉生痰”,痰就是湿气的凝聚,西方人多食肉则体味重,不仅要勤洗澡,还要喷香水以遮盖体味。

在中医观念里,洗脚的重要性远高于洗澡。中医认为,人的皮肤也属于呼吸系统。如果每天过分地洗澡的话,就会出一个问题:皮肤的开泄过度,那样的话对气机不好。而冼脚为什么好呢?因为足部是足三阴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的开始,又是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结束,这六条经脉都走足,洗脚可以帮助我们疏理这六条经脉的经气。

我们的脚趾、脚面、足跟,甚至足底都布满了经脉和穴位,它们在脚上相互沟通,形成了一个小网,因此中国文化是特别强调洗脚的,而且泡脚是要泡到半个小时,泡到浑身微微出汗比较好。所以中国人在累的时候会泡泡脚来放松自己,这就是西方人和中国人在观念上存在的差异。

因为这六条经脉都走足部,所以许多疾病的发生都和它有极密切的关系。例如,到更年期以后,有很多妇女觉得足跟疼,包括一些男性也会出现足跟痛。如果不懂经脉的话,在这些问题上就不容易清楚。我们的足跟主要是跟两条经有关系:一条是肾经,一条是膀胱经,实际上就是到了更年期,人体气机该收敛的时候却没有收敛,后天没有什么东西可收了,就得从肾经里调经气上来,即调肾经的老本,那么足跟就会出现疼痛。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老腿先老”,也就是人老脚先老。

中国古代还有一个说法

“春天洗脚,生阳固脱”-----就是说春天洗脚对身体特别好,可以生发阳气,固摄住阳气的外散。

“夏天洗脚,除湿去暑”-----就是去热,所以说夏天也要用热水洗脚,这样可以带来凉爽。

“秋天洗脚,润肺润肠”-----就是润燥干燥,肺津易伤,故秋天也要用热水洗脚,这样可以带来凉爽。

“冬天洗脚,暖丹和田”-----就是温煦冬天天气寒冷,寒从脚起,所以说最宜用热水洗脚,这样可以带来温暖的感觉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