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信息工程学院在敏行楼103会议室举行了2023年第三期“GPT头脑风暴会”。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王世峰、党总支书记廖佑莲及学院领导、各教研室专任教师代表及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由软件教研室李健副教授主持,主题是围绕“ChatGPT”等一系列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专业的定位、课程体系规划、课堂教学、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冲击和变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图一 李健主持会议
会上,李健副教授就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他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高职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对于教育而言,人工智能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技术,既可以变革教学方式,也可以创造并丰富教育资源,还可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同时,我们的专业发展、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学生就业也正因为人工智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作为教师,我们如何学会利用人工智能,开展智能化专业教育培养,引导专业向着共享、智能、可持续的未来迈进,引导学生向着高素质、高水平、高就业的方向发展成为我们近年来主要思考并努力的方向。
图二 第三期“GPT头脑风暴会”现场
肖卓宇教授对chatGPT生成的软件代码质量、效果和性能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指出了目前chatGPT在软件开发应用中存在生成代码量受限、不能完全满足软件用户的全部需求等瓶颈,认为在目前学院软件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中chatGPT可应用于软件二次开发,并不能完全取代软件专业的实际项目开发。同时,他认为将人工智能的自然语言处理、人脸识别等技术引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已成为大势所趋。
李俊成副院长展示了生成式对抗网络GANs在我院教学、学生竞赛、科研及奇点工作室研发项目中的应用成果,并对学院软件技术、移动应用开发专业未来的发展和定位指明了方向。
盛毅副书记从我院学生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对教师、辅导员、学生未来要积极面对专业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陈敏教授从教学资源库中AI类课程的开发、chatGPT与AI类课程教学案例的融入融合等方面为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徐屹教授就目前Web前端课程教学中chatGPT技术的融入现状及未来课程资源的补充、拓展和升级设想进行了简要汇报。
专业带头人刘志杰就人工智能迅速发展背景下软件技术专业未来的学生就业岗位定位、专业定位、课程定位、教师定位等方面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网络教研室主任杨丽莎对访企拓企过程中,企业用人单位对软件技术类专业就业岗位的用工需求、就业环境、就业前景进行了详细说明,并提出了代表性建议。
之后,与会教师针对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堂教学、学生竞赛、学生顶岗实习、学生就业中如何融入“GPT”技术及“GPT”技术带来的教学和管理等问题展开了激烈探讨。
图三 廖佑莲做总结发言
最后,廖佑莲对学院专业设置、课程思政、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人文素质、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了期望。
通过本次讨论,学院教师拓展了视野,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为进一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提升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软件教研室供稿)供稿人:成亚玲